[发明专利]一种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8481.8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8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唐良好;张国剑;毕志刚;何胜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B01D53/30;C01B17/04 |
代理公司: | 广西中知科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0 | 代理人: | 李家恒 |
地址: | 53601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克劳斯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其包括尾气处理系统和安全旁路管道,所述安全旁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尾气处理系统的进气端和焚烧炉,所述安全旁路管道上设有旁路阀,所述安全旁路管道连接有引流管道,所述引流管路连接所述安全旁路管道的一端设于所述旁路阀与焚烧炉之间,所述引流管道连接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连接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当旁路阀发生泄露时,克劳斯尾气进入安全旁路管道,然后被抽风机通过引流管道抽到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避免了旁路阀泄露导致克劳斯尾气直接从安全旁路管道进入焚烧炉燃烧,造成焚烧炉排放烟气的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生产过程中,原料中的硫最终在加工过程中转化成含硫化氢的酸性气,必须进行处理或回收,目前通常采用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将硫化氢转化成硫磺,其产生的克劳斯尾气中还含有少量的硫磺和硫化氢,所以需要对克劳斯尾气进一步处理,回收其中的硫磺和硫化氢才能进行排放。
目前运行的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有一条用于泄压的安全旁路连接到焚烧炉,安全旁路中设有旁路阀,当尾气处理装置发生故障停止运行时,克劳斯尾气无法进入尾气处理装置,气压升高,旁路阀自动打开,克劳斯尾气经过安全旁路排放到焚烧炉中燃烧排放,避免尾气处理装置中的克劳斯尾气气压过高而发生安全事故。由于克劳斯尾气中含有少量的硫磺、硫化氢等物质,克劳斯尾气通过旁路阀时,其中的硫磺容易堆积在旁路阀内,使得旁路阀无法完全关闭,尾气处理装置恢复运行时,旁路阀容易发生泄漏,导致含硫磺的克劳斯尾气直接从安全旁路排放至焚烧炉燃烧,造成焚烧炉的排放烟气二氧化硫超标。公司先后采用了进口单阀替换现有的旁路阀和双阀加氮封等方法,仍不能避免旁路阀泄漏造成焚烧炉的排放烟气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并且经常出现后路管线设备堵塞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设置一条引流管道将旁路阀泄露的克劳斯尾气引到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解决旁路阀泄漏,导致克劳斯尾气直接从安全旁路排放至焚烧炉燃烧,造成焚烧炉的排放烟气的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克劳斯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尾气处理系统、安全旁路管道和焚烧炉,所述安全旁路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尾气处理系统的进气端和焚烧炉,所述安全旁路管道上设有旁路阀,所述安全旁路管道连接有引流管道,所述引流管路连接所述安全旁路管道的一端设于所述旁路阀与焚烧炉之间,所述引流管道连接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连接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
进一步地,所述旁路阀设有两个,所述引流管路连接所述安全旁路管道的一端设于两个所述旁路阀之间。两个旁路阀能够进一步地限制泄露的克劳斯尾气直接通过安全旁路管道进入焚烧炉,抽风机使得引流管道形成负压,吸走两个旁路阀之间的安全旁路管道中的克劳斯尾气。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路中设有手动阀开关。当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停止运行时,可以关闭手动阀开关,避免泄露的克劳斯尾气继续进入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造成燃烧炉内气压升高,引发安全事故。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路中设有电磁阀开关,所述电磁阀开关的状态与所述旁路阀的状态相反。旁路阀关闭,电磁阀开关打开时,引流管路将旁路阀泄露的克劳斯尾气引至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旁路阀打开时,说明需要将克劳斯尾气排放到焚烧炉燃烧,需要关闭电磁阀开关,避免大量的克劳斯尾气通过引流管路进入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而影响硫磺回收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开关为常开开关。设备正常运行时,需要将泄露的克劳斯尾气引到硫磺回收工艺的燃烧炉,所以需要保持引流管路畅通,电磁阀开关需要常开。
进一步地,所述旁路阀为常闭开关。设备正常运行时,克劳斯尾气经由尾气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无需通过安全旁路管道,所以需要保持安全旁路管道关闭,旁路阀需要常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8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