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号发收装置、电子器件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0122.6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9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525 | 分类号: | H04B1/525;H04B1/40;H04B1/12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杜娟娟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装置 电子器件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发收装置、电子器件和设备,可包括至少一个发射通道,用于发射第一信号;至少一个接收通道,用于接收第二信号;所述接收通道包括互连的接收天线和第一混频器;所述第二信号为基于第一信号所形成的回波信号;以及自适应陷波器,连接在所述接收天线与所述第一混频器之间的线路上;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无用信号,所述无用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泄漏至所述接收通道和/或被所述第一信号被干扰物反射所形成的干扰信号;以及所述自适应陷波器可用于滤除所述第二信号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无用信号,能有效降低上述干扰信号对于接收机的影响,避免接收机中的混频器混频处理时产生较大的直流信号。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2月2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分别为202010131001.5、202010131614.9和202010131029.9,对应的发明名称依次为“发收机”、“收发机的检测装置及方法”和“雷达收发机机器控制方法和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发收装置、电子器件和设备。
背景技术
收发机是通讯、传感器等系统中的重要组件,其主要是用于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在实际应用中,收发机所发射的信号会被附近的诸如天线罩、支架等干扰物件反射,甚至会直接泄漏至接收通道,形成功率很大的干扰信号。该干扰信号不仅功率远大于目标物反射所形成信号的功率,且频率还与发射信号的频率十分接近,进而会导致接收机饱和,降低接收通道的线性度等缺陷。
为了降低上述干扰信号的干扰,一般利用接收通道中混频器后面的高通滤波器进行滤除,但因上述的干扰信号已经进入接收机,即在上述高通滤波器进行滤除之前已经对接收机产生了干扰(如导致接收机饱和,降低接收通道的线性度等缺陷)。同时,由于干扰信号与本振信号之间的频率十分接近,还会使得混频器进行下降频时会产生较大的直流信号,会严重影响接收机的性能,甚至会使得部件器件过载而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收装置、电子器件和设备,能有效降低上述干扰信号对于接收机的影响,避免接收机中的混频器混频处理时产生较大的直流信号,提升接收机的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发收装置,可包括:
至少一个发射通道,可用于发射第一信号;
至少一个接收通道,可用于接收第二信号;所述接收通道可包括互连的接收天线和第一混频器;所述第二信号可为基于第一信号所形成的回波信号;以及
自适应陷波器,可连接在所述接收天线与所述第一混频器之间的线路上;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可包括无用信号,所述无用信号可为所述第一信号泄漏至所述接收通道和/或被所述第一信号被干扰物反射所形成的干扰信号;以及
所述自适应陷波器可用于滤除所述第二信号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无用信号。
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自适应陷波器设置在接收天线与第一混频器之间的线路上,以在第一混频器进行混频处理得到基带信号前对接收天线所接收的第二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进而在去除因泄漏或近距干扰物体反射所形成的部分甚至全部干扰信号(即无用信号),以降低甚至完全消除上述无用信号对接收机所产生的干扰,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第一混频器进行混频处理时因无用信号而产生的直流电,避免造成器件因过载而损坏等缺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收装置还可包括:
本振信号源,可分别与所述发射通道、所述第一混频器和所述自适应陷波器,用于提供本振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可为基于所述本振信号所形成的信号;所述第一混频器可用于利用所述本振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下降频以得到基带信号;所述自适应陷波器可基于所述本振信号滤除所述第二信号中至少部分所述无用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加特兰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01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