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能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1743.6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67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克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4 | 分类号: | B60R21/04;B60R21/055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李斯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能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能器,其包括基座和吸能单元,所述基座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吸能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单元和多个第二子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子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单元纵横方向相互卡接,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器,通过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纵横方向相互卡接,开发过程中验证环节快速调整及多个项目跨项目切换应用,可减少验证及开发周期,并且其子单元具有回收再利用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冲击能量吸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能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安全要求的不断提升,在乘用车及其它车辆中,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需要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因此需要考虑在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可能性高区域的内饰零件与位于该内饰零件的与车身内外钣金件之间的空间里,设置有用于吸收能量的吸能器。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导致驾乘人员与内饰零件接触时,利用该吸能器减小对乘员的撞击负荷,从而降低对驾乘员的伤害指数。
所述吸收体采用树脂合成材料,由一个基座加多个独立的子单元组成,通过卡扣卡接的方式组装在一起,通过调整子单元数据以适应单个项目冲击力的优化调整,及多个项目跨项目切换应用,可减少验证及开发周期,其子单元具有回收再利用的特性。
由此,对于车辆发生侧碰撞时车门内外板向车内变形,通过使吸收体在门板与门内外板之间沿轴向施加负荷后平缓溃缩变形,而充分的吸收碰撞能量,降低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能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验证及开发周期长,其子单元不可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一种吸能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和吸能单元,所述基座上设有多个安装孔;吸能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单元和多个第二子单元,多个所述第一子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子单元纵横方向相互卡接,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均包括凹部和凸部,两者交替设置并相互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均为弓字形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和凸部内均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设有一字缺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的侧边均设有翻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的侧边沿均到圆角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的凸部的顶部设有定位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的宽度设为24mm,所述第一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子单元的高度设为50-80mm。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器,通过第一子单元和第二子单元纵横方向相互卡接,开发过程中验证环节快速调整及多个项目跨项目切换应用,可减少验证及开发周期,并且其子单元具有回收再利用的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1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