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2108.X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9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瑞麟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27/02;F25B45/00;F25B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噪型 空气 热源 泵换热 系统 | ||
1.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端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外壳(2),所述外壳(2)内壁固定连接有蒸发器(3),所述外壳(2)内部边侧位置处安装有压缩机(4),且外壳(2)内部对应压缩机(4)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换热器(5);
所述外壳(2)一端对应蒸发器(3)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6),且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6)最大化的提高余热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所述外壳(2)顶端对应蒸发器(3)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冷媒自动填充机构(7),且冷媒自动填充机构(7)可以自行为蒸发器(3)补充冷媒液体,保证蒸发的效果;
所述外壳(2)内部对应压缩机(4)外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隔音降噪机构(8),且隔音降噪机构(8)可以减少压缩机(4)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减少噪音污染;
所述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6)、冷媒自动填充机构(7)和隔音降噪机构(8)配合完成空气换热,提高了热源泵对空气收集的效果,增加换热的效率,提高热量获取的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与空气预热机构(6)包括进风通道(601)、风机(602)、防尘滤网(603)、预热腔室(604、)回收管(605)、预热管(606)、进气管(607)、吸收箱(608)、抽屉(609)、吸水棉(610)、通孔(611)、抽风箱(612)、横板(613)、抽风电机(614)、连通槽(615)和温腔(616);
所述外壳(2)顶端固定连接有风机(602),且外壳(2)一端对应蒸发器(3)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进风通道(601),所述进风通道(601)内壁边侧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防尘滤网(603),所述进风通道(601)内部开设有预热腔室(604),所述进风通道(601)一端对应预热腔室(604)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回收管(605),且预热腔室(604)内部对应回收管(605)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预热管(606),所述预热管(606)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气管(607),且进气管(607)另一端与蒸发器(3)固定连接,所述进风通道(601)顶端固定连接有吸收箱(608),所述吸收箱(608)一端滑动卡接有抽屉(609),且抽屉(609)底端等距开设有通孔(611),所述抽屉(609)内部填充有吸水棉(610);
所述进风通道(601)底端固定连接有抽风箱(612),所述抽风箱(612)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横板(613),所述横板(613)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抽风电机(614),所述外壳(2)内壁开设有温腔(616),且抽风箱(612)一端通过连通槽(615)与温腔(61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管(605)一端贯穿进风通道(601)与预热管(606)固定连接,所述预热管(606)的外径小于回收管(605)和进气管(607)的外径,所述风机(602)和抽风电机(614)的输入端分别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型空气热源泵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自动填充机构(7)包括液体箱(701)、进液口(702)、排液管(703)、连接板(704)、连接杆(705)、套管(706)、蒸发腔室(707)、浮板(708)、限位槽(709)和限位板(710);
所述外壳(2)顶端对应蒸发器(3)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液体箱(701),且液体箱(701)顶端边侧位置处开设有有进液口(702),所述液体箱(701)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液管(703),所述蒸发器(3)内部开设有蒸发腔室(707),且排液管(703)底端贯穿蒸发腔室(707)顶端,所述排液管(703)内壁顶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04),所述连接板(704)底端中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05),所述连接杆(705)外端滑动套接有套管(706),所述套管(706)底端固定连接有浮板(708),所述浮板(708)两端对称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09),且蒸发腔室(707)内壁对应限位板(709)位置处固定连接有限位槽(7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瑞麟,未经张瑞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210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