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2382.7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0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威;赵兰;齐荣;郝廷;丁烽娟;赵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吴敏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密 砂岩 气性 评价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属于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目标区的测井曲线得到砂岩厚度,通过标准化校正的气测全烃值确定目标区的气测全烃主峰值和下限值,并基于下限值对砂岩进行筛选确定出气层厚度;综合砂岩厚度、气层厚度、气测全烃平均值和目标区气测全烃主峰值对砂岩含气性的进行评价。本发明无需复杂的测井、录井的资料,能够通过常规的测井曲线和气测全烃值完成对砂岩含气性的评价,且评价结果准确,简单易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属于油气田勘探勘探、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致密砂岩的含气性评价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油气勘探开发从常规油气藏向非常规油气藏转变的过程中,对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精度要求也愈来愈高,而砂岩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给致密砂岩含气性评价带来较大困难。
测井常用的含气性评价方法是以测井响应特征为基础,建立致密砂岩含气性测井评价方法。但是致密砂岩物性差,测井对致密砂岩气层的响应特征不明显,常规物性与电性交汇图版难以辨别真实的砂岩含气性特征。气测录井则通过对天然气的连续监测,利用气测全烃对气层的响应特征认识致密砂岩的含气性。但针对某些特殊储层,如高压低渗地层,全烃曲线基值整体抬升,且持续时间长,在认识致密砂岩的含气性方面增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单纯利用测井或录井资料进行致密砂岩的含气性评价存在差异性及多解性,现有的方法是综合应用测、录井资料,在储层四性关系中,引入录井全烃净增值,通过综合参数分析来评价致密砂岩含气性。然而该方法仍难以消除环境、脱气效率及钻井液性能对资料的影响因素,且测井解释模型对致密砂岩储层响应特征不明显,评价精度不能准确反应储层特征,因而也难以准确判别致密砂岩的含气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目前含气性评价精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目标区各井的测井曲线,并根据获取的测井曲线确定砂岩厚度;
2)对目标区各井的气测全烃进行标准化校正,并根据标准化校正后的所有工业气流井的气测全烃值的分布曲线,选取分布曲线的主峰值作为目标区气测全烃主峰值,选取分布曲线的气测全烃下限值作为目标区的气层阈值;
3)根据各井的砂岩厚度和目标区气层阈值确定各井对应的气层厚度,并根据标准化校正后各井的气测全烃值确定各井的气层全烃平均值;
4)根据所述各井的砂岩厚度、气层厚度、气层全烃平均值和目标区气测全烃主峰值计算含气指数,根据含气指数进行对目标区各井砂岩含气性进行评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装置,该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由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发明的致密砂岩含气性的评价方法。
本发明通过目标区的测井曲线得到砂岩厚度,通过标准化校正的工业气流井的气测全烃值确定目标区气测全烃主峰值和下限值,并基于下限值对砂岩进行筛选确定出气层厚度;综合砂岩厚度、气层厚度、气层全烃平均值和气测全烃主峰值对砂岩含气性的进行评价。本发明无需复杂的测井、录井的资料,能够通过常规的测井曲线和气测全烃值完成对砂岩含气性的评价,且评价结果准确,简单易行。
进一步地,为了准确定量的评价致密砂岩的含气性,含气指数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含气指数=(气层厚度/砂岩厚度)*(气层全烃平均值/目标区气测全烃主峰值)。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需要的测井曲线种类少,所述步骤1)中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曲线、自然电位曲线和声波时差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23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