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性铺设用通讯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3019.7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6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代小敏;苗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苗竹 |
主分类号: | H02G9/00 | 分类号: | H02G9/00;H02G15/34 |
代理公司: | 广州人才汇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3 | 代理人: | 袁翔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性 铺设 通讯 电缆 | ||
本发明涉及电缆本体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耐性铺设用通讯电缆,包括主体、电缆本体、上盖、固定机构、滴液机构、移动机构、涂抹机构和卡合机构;通过固定机构的设置,能够将电缆本体固定在主体与上盖之间,从而方便后续的工序操作,通过移动机构的设置,使得主体自动的电缆本体上移动,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滴液机构的设置,能够将防冻油滴落到电缆本体的表面,避免其在寒冷的天气结冰,保证了电缆本体的使用安全,通过涂抹机构的设置,能够将滴落的防冻油均匀的涂抹到电缆本体的表面,使得电缆本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受到防冻油的保护,降低了电缆本体的安全问题,通过开合机构设置,方便将电缆本体取出转圈的内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耐性铺设用通讯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等。
在日常使用中,由于海底电缆并不完全敷设在水下的,其登陆地段与信号传输设备还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的电缆大多是被架设起来的,当天气比较寒冷时,则表面容易结冰,从而增加了电缆的重量,致使其内部的光纤容易拉断损坏,从而影响电缆正常的使用,则电缆在出厂时配备有一套解决上述问题的辅助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耐性铺设用通讯电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耐性铺设用通讯电缆,包括主体、电缆本体、上盖、固定机构、滴液机构、移动机构、涂抹机构和卡合机构,所述主体的顶端转动有所述上盖,所述主体和所述上盖之间设有所述电缆本体,所述主体和所述上盖之间设有用于方便固定的所述固定机构,所述上盖的顶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电缆本体上冻的所述滴液机构,所述主体和所述上盖的内部之间设有用于在所述电缆本体上自动移动的所述移动机构和用于对滴落到所述电缆本体上的防冻油涂抹均匀的所述涂抹机构,所述涂抹机构的内部设有用于方便内部零部件开合的所述卡合机构;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架、连接柱、丝杆、转动杆、抵盘、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第一弹簧,所述主体和所述上盖外部的一侧设有所述固定架,呈凵字状的所述固定架顶端的一侧固定有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转动于所述上盖的顶端,所述固定架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所述丝杆,所述丝杆的顶端转动有所述抵盘,所述抵盘的顶端抵触于所述主体的底端,所述丝杆底端的内部转动有所述转动杆,所述上盖靠近所述固定架内部的内壁上固定有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底端设有所述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底端且顶端抵触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底端;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一滚轮、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第一转轴、第三皮带和凸轮,所述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固定有所述第一皮带轮,所述电缆本体的顶端滚动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且底端的中部滚动有一个所述第一滚轮,三个所述第一滚轮的一端固定有所述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电缆本体底端的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缠绕有所述第一皮带,所述电缆本体的顶端设有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且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固定,所述电缆本体底端的所述第二皮带轮和所述电缆本体顶端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缠绕有所述第二皮带,所述电缆本体顶端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皮带轮和中间的另外一个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缠绕有所述第三皮带,所述第一转轴的中部固定有所述凸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苗竹,未经苗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3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