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实现逃生的应急智能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4782.1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4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童禹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禹霖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分类号: | E05B47/00;E05B49/00;E05B45/08;E05B9/00;E05B15/00;G07C9/00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213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逃生 应急 智能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实现逃生的应急智能锁,在锁体与锁壳的后面板之间设有微型电动机、齿轮、插销、弹射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微型电动机的输出轴沿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同轴心地固定连接齿轮,插销的半段上设有齿条,齿条和齿轮相啮合,弹射模块由前金属板、后金属板、固定柱、强力弹簧组成,前金属板与锁壳固定连接,在前金属板和后金属板之间固定连接前后水平布置的强力弹簧和固定柱,固定柱前端向前伸出前金属板且在前端开有固定柱通孔,无齿条的插销这端有间隙地穿在固定柱通孔中,锁壳的后面板开有与后金属板位置对应的方孔,本发明在现有电动智能锁的基础之上添加弹射模块和传感器模块,不停地检测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并自动开锁且不会再次锁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智能锁结构,具体是在紧急状况时能将锁打开实现逃生的智能锁,应用于室内监控环境,属于无线控制开锁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智能锁已经开始逐渐普及进入千家万户,能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原有的机械式解锁方式,把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技术用于日常开锁场景中,解放了人的双手,无须携带钥匙,也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寻找钥匙和锁孔。其中,指纹识别技术基于指纹纹线的端点、分叉点等细节特征。随着指纹识别技术在移动设备的应用,指纹采集芯片的尺寸日益小型化,采用基于汗孔、纹线形状等3级特征的识别算法。虹膜识别技术是通过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不需物理接触,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虽然这些技术应用于智能锁能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在应对紧急情况下目前的智能锁却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1、当发生火灾时,智能锁的电路板和芯片容易受到高温影响而失去控制能力,这时智能锁就无法工作,导致锁无法打开,为人员逃生带来了麻烦。2、在地震发生时,智能锁可能因为剧烈运动,或者遭受挤压而损坏其功能,导致人员无法逃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智能锁存在的问题而设计一种能实现逃生的应急智能锁,该锁能够监控所在环境并快速做出开锁反应,可靠性强。
本发明一种能实现逃生的应急智能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包括一个电动锁,电动锁具有锁壳和锁体,锁体在锁壳内部的正中间位置,在锁体与锁壳的前面板之间是控制模块和指纹模块,在锁体与锁壳的后面板之间设有微型电动机、齿轮、插销、弹射模块和传感器模块;所述的微型电动机的输出轴沿前后方向水平布置且同轴心地固定连接齿轮,齿轮的上方是水平的一根插销,插销的半段上设有齿条,齿条和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微型电动机和电动锁;所述的弹射模块由前金属板、后金属板、固定柱、强力弹簧组成,前金属板和后金属板都竖直布置,前金属板与锁壳固定连接,在前金属板和后金属板之间固定连接前后水平布置的强力弹簧和固定柱,固定柱后端固定连接在后金属板,前端向前伸出前金属板且在前端开有固定柱通孔,无齿条的插销这端有间隙地穿在固定柱通孔中,使强力弹簧处于最大的压缩状态;锁壳的后面板开有与后金属板位置对应的方孔,后金属板的外形尺寸小于对应的方孔,该方孔后方是L型的门框;所述的传感器模块包括接口、烟雾传感器、报警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报警器、温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分别通过接口与控制模块相连接;锁壳的后面板上固定嵌有与传感器模块位置对应的透明挡板,透明挡板上开有多个通孔。
进一步地,烟雾传感器每隔1秒检测空气中是否存在烟雾,温度传感器每隔1秒监控温度变化,红外传感器每隔1秒探测室内是否存在火源,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探测是否存在剧烈震动,将测到的数据反馈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接收的数据与内置的对应的参数阈值进行比较,当不符合阈值要求时,控制模块工作,判断电动锁的状态,如果电动锁处于上锁状态,控制模块控制电动锁解锁,在解锁状态,控制微型电动机转动,带动插销脱离固定柱,后金属板弹出锁壳外。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禹霖,未经童禹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47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压电网状态信息的同步采集处理方法
- 下一篇:用电设备的供电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