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66080.7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6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郑瑞生;吴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H9/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100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既有 农村 木房 抗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旧屋改造技术领域的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包括对需要改造的既有房屋结构的框架进行检查,并对房屋框架支撑处新增设立加强带,加强带位置设立如下:在墙体与地基的连接处设立地基加固筋;竖直的墙角处设立拐角柱;大门的门框上设立门框加强筋;屋顶与墙体的连接处设立屋顶搭接梁,本结构从结构抗震强度上结合现行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作出一种简单,而且适用性广且有效的抗震补强结构,该抗震补强结构,既能从结构抗震上满足砖墙抗震承载力补强的要求,又能更快的将农村房屋危房进行改造,同时不需要拆除原本的房屋,减少了工程用料,减少了工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旧屋改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农村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尚未有明确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且鉴于其结构布置的复杂性,难以准确进行结构计算和分析其受力情况,当前在全国危房改造工程中存在诸多该类型结构房屋,针对大部分承重墙体和木结构工作状况尚好,但根据目前的排查程序和鉴定标准,存在抗震构造不符合要求情况,房屋存在隐患,如果任由这种以前建造的旧屋不管不顾,平时使用居住没有什么问题,在危险来临时,很容易倒塌,即使遇到非常微弱的地震都有可能墙体开裂倒塌,会压伤居住人。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每栋房屋进行查验,发现不符合强度标准的就拆掉重建,符合的就不重建。
若按当前抗震加固标准进行重建,需要将旧屋拆掉,然后在旧址重建,将造成单栋房屋加固工程量大、费用高、且较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居住条件,而且建造时间长,需要的建筑材料用量就非常庞大。
而目前的旧屋改造,因为是旧屋改造,这些房屋已经有原有的结构了,没有办法按照目前国家标准的抗震标准施工,没有标准的符合国家砖墙抗震承载力的结构,只能靠现场施工人员的判断,可是现场施工人员没有那么多仪器和设备进行测定和判断,也没有那么多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测。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本结构从结构抗震强度上结合现行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作出一种简单,而且适用性广且有效的抗震补强结构,该抗震补强结构,既能从结构抗震上满足砖墙抗震承载力补强的要求,又能更快的将农村房屋危房进行改造,同时不需要拆除原本的房屋,只需要使用本抗震补强结构就可以针对所有的旧屋进行改造,减少了工程用料,减少了工程量,从而减少了施工时间,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增强了旧屋的强度,以达到抗震强度需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既有农村砖木房屋的抗震补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需要改造的既有房屋结构的框架进行检查,并对房屋框架支撑处新增设立加强带,加强带位置设立如下:在墙体与地基的连接处设立地基加固筋;竖直的墙角处设立拐角柱;大门的门框上设立门框加强筋;屋顶与墙体的连接处设立屋顶搭接梁;房屋阁楼的隔板龙骨插接在墙体外部的交汇处设立隔板加强筋;墙体上竖直支撑处设立竖直支撑筋;
步骤2,对需要新增设立加强带的位置进行放线和测量尺寸;
步骤3,根据放线位置,凿除房屋外部的加强带位置的粉刷面层和其他装饰层,并将杂质清除干净,确保支撑的内墙露出;
步骤4,根据加强带的宽度在内墙上画出墙角箍和平面箍的安装和锚固间距的锚孔位置,然后在内墙的砖缝处打孔,打孔直径为锚筋直径的2倍;钻孔完成后将孔内粉尘清理干净;
步骤5,根据加强带位置测量的数据,剪切符合房屋加强带的长度需求的钢筋作为直筋,将直筋贴合在加强带凿出的支撑内墙的位置,每个不同的加强带位置安置不同数量的直筋;
并进行临时固定,多个所述直筋相互交错处用钢丝绑扎牢固,再用墙角箍和平面箍将直筋锚固在房屋外部的内墙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60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