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的新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7830.2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9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映前;张智军;贺颖慧;赵文斌;吴天琳;杜莎莎;杨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40 | 分类号: | A01N43/40;A01P3/00;A0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啶 酮类 真菌 医药 农作物 病害 防治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为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的新用途,所述的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为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可防治由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本发明的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对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均表现出优异的抗菌作用,显著高于商品化杀菌剂嘧菌酯和叶枯唑,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菌剂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作为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植物病害严重威胁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因植物病害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已超过产量的11%。比如我国稻田受到纹枯病的影响,每年造成600万吨谷物的损失,小麦受赤霉病的影响,每年造成10%~30%的减产。植物病害的严重发生、病原菌抗性的发展以及化学杀菌剂的滥用等,加剧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研究与开发能有效控制植物病原菌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已成为目前农药创制的首要目标。
环吡酮胺和羟吡酮(结构式如式1所示)是一种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主要改变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内物质外流,并阻断蛋白质前体物质的摄取,导致真菌死亡。具有抗菌谱广、强渗透力。安全高效等特点,能直达被感染皮肤深部,对大多数的病原性霉菌,包括皮肤真菌、白色念珠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适用于手足癣、体癣及花斑癣,也可用于霉菌性阴道感染的治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局部用抗真菌药。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报道。基于此,本发明以环吡酮胺和羟吡酮为供试药剂,评价其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发现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对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柑橘溃疡病菌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因此,环吡酮胺和羟吡酮作为防治重要农作物病害的杀菌剂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2种吡啶酮类药剂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治,以扩大各药剂的使用范围,以期筛选到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杀菌剂。
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作为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的新用途,所述的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为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可防治由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引起的农作物真菌病害,可防治由柑橘溃疡病菌引起的农作物细菌性病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效果是: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对多种农作物真菌和细菌病害的活性显著高于农用商品化杀菌剂嘧菌酯和叶枯唑,可以在农业农作物病害防治上实现新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作为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上的新用途,所述的吡啶酮类抗真菌医药为环吡酮胺和羟吡酮,可防治由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引起的农作物真菌病害,可防治由柑橘溃疡病菌引起的农作物细菌性病害。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实施例所述的范围,凡是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改变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室内抗真菌活性测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78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盘清洗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二维电子气浓度调控的晶体管结构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