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0454.2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0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瑞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9/06 | 分类号: | B29B9/06;B29B9/16;B29B9/12;B29B13/06;B29B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蒋路帆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塑料 粒子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属于塑料生产技术领域,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本方案通过对烘干箱内的改性塑料粒子和辅助烘干球的持续加热,可以促使内置存储囊内的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逐渐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氧气,以此实现凸起囊套的膨胀,并使的氧气顶开橡胶封片后从释放通孔内散出,促使保护薄膜被撑开,从而提高保护薄膜与改性塑料粒子内的水分的接触效率,并在保护薄膜被溶解后,一方面借助氧气的释放,可以将烘干筒内的塑料粒子打散,提高对其烘干的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氧气与保护薄膜内的还原性铁粉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改性塑料粒子的烘干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这一名词最初是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而得名,如松香、虫胶等,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的40%~100%,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苯乙烯等,塑料可区分为热固性与热塑性二类,前者无法重新塑造使用,后者可以再重复生产。
热可塑性其物理延伸率较大,一般在50%~500%。在不同延伸率下力不完全成线性变化。塑料不同性能决定了其在生活在工业中的用途,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塑料改性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希望不远的将来,塑料通过改性后的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甚至可代替钢铁等材料并对环境不再污染。
现有技术中,在制备改性塑料粒子的过程中,需要将改性塑料粒子烘干,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改性塑料粒子之间通过水相互粘附,从而容易出现烘干不均匀的现象,可能使得部分的改性塑料粒子局部温度过高而损坏。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本方案通过对烘干箱内的改性塑料粒子和辅助烘干球的持续加热,可以促使内置存储囊内的高锰酸钾粉末受热逐渐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氧气,以此实现凸起囊套的膨胀,并使的氧气顶开橡胶封片后从释放通孔内散出,促使保护薄膜被撑开,从而提高保护薄膜与改性塑料粒子内的水分的接触效率,并在保护薄膜被溶解后,一方面借助氧气的释放,可以将烘干筒内的塑料粒子打散,提高对其烘干的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氧气与保护薄膜内的还原性铁粉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改性塑料粒子的烘干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性塑料粒子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抗静电剂、抗老化剂、脱模剂、增韧剂、玻璃纤维、硅酮粉、羧甲基纤维素钠、滑石粉放入混合机进行低速混合,混合3-8分钟加入ASA胶粉,然后进行高速混合5-10分钟;
S2、通过管道将混合物料输送至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剪切、塑化、挤出,利用水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水冷拉条,水冷温度30-39℃,将得到塑料条输送至牵引切粒机,切粒机转速600-900rpm,从而形成湿润度塑料粒子;
S3、将湿润的塑料粒子添加至烘干筒内,并向其内部添加辅助烘干球,并在对烘干筒加热时转动烘干筒,从而完成对塑料粒子的烘干,得到改性塑料粒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瑞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瑞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04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粒子用纳米材料填充方法
- 下一篇:验证用于互连测量的解嵌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