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废气吸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1639.5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3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华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46/00;B01D46/30;B01J20/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29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分布式 含油 废气 吸附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废气吸附装置,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可以实现创新性的设置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和趋油吸油纤维管,利用趋油吸油纤维管对含油废气中的油污进行快速吸附,然后将油污集中至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侧的自扩张集油球中,并基于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培养液中的趋油性细菌的习性,在油污分布较多的区域内,趋油吸油纤维管会吸附到更多的油量并传递至自扩张集油球上,自扩张集油球根据油量触发相应程度的扩张,从而吸引趋油性细菌在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进行转移,导致该自扩张集油球处重量明显增加出现形变,迫使两侧的趋油吸油纤维管向油污分布较多的区域倾斜,分担部分吸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含油废气的吸附效率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废气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常产生含油废气,如现有的印染整理、石油化工、涂料等领域,在加工过程中会排放出还有烟尘、油渍等高浓度的有机废汽,如汽油、石脑油和苯等,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并留下重大的火灾或爆炸隐患。对于含油废气的处理,业界常先将油气转相为液态再对其进行处理,常见的设备有喷淋塔,但是喷淋除油的效果较差,经过喷淋后的废气往往仍然含油较多的油污。
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吸附法来吸附废气中的油污,常见的吸附介质有活性炭,其具有极其优异的吸附性,但是容易吸附饱和,而其它过滤器容易被腐蚀,这是因为废气中包含的油污由于其黏稠的液体特性,容易对过滤设备造成很大的伤害,在面对大量的含油废气过滤时,现有的过滤层容易吸附饱和,在饱和后需要进行暂停处理脱附后方可继续投入使用,极大的降低含油废气的处理效率,且含油废气中的油污分布不均匀,而吸附层往往是静态均匀分布的,因此会造成油污多的地方吸附缓慢,油污少的地方资源浪费,严重的降低吸油效率及效果。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废气吸附装置,它可以实现创新性的设置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和趋油吸油纤维管进行相互配合,利用趋油吸油纤维管对含油废气中的油污进行快速吸附,然后将油污集中至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侧的自扩张集油球中,并基于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培养液中的趋油性细菌的习性,在油污分布较多的区域内,趋油吸油纤维管会吸附到更多的油量并传递至自扩张集油球上,自扩张集油球根据油量触发相应程度的扩张,从而吸引趋油性细菌在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内进行转移,导致该自扩张集油球处重量明显增加出现形变,迫使两侧的趋油吸油纤维管向油污分布较多的区域倾斜,分担部分吸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含油废气的吸附效率及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自分布式含油废气吸附装置,包括过滤塔,所述过滤塔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过滤塔内连接有自分布解油复合层,所述自分布解油复合层上镶嵌连接有多根均匀分布的趋油吸油纤维管,所述自分布解油复合层包括上下分布的助立封板和变式重量分布膜,所述变式重量分布膜和助立封板之间留设有分布间隙,所述趋油吸油纤维管包括上下连接的吸油主管和自扩张集油球,所述自扩张集油球位于分布间隙内,所述吸油主管贯穿助立封板并延伸至上侧,所述分布间隙内填充有培养液,所述培养液内培养有趋油性细菌。
进一步的,所述自扩张集油球包括集油内球和覆盖于集油内球外表面的多块隔油鳞片,所述隔油鳞片与集油内球之间连接有油鼓包球,所述油鼓包球上连接有延伸至集油内球内侧的导油纤维丝,利用导油纤维丝向集油内球中吸取到的多余油污,来促使油鼓包球发生膨胀动作,进而顶起隔油鳞片短暂离开集油内球的外表面,使得培养液内的趋油性细菌可以接近集油内球来分解油污,可以实现更好的利用趋油性细菌的趋油特性来实现重心转移。
进一步的,所述隔油鳞片边缘处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性微球,相邻的所述隔油鳞片上对应的磁性微球之间连接有弹性拉线,通过磁性微球和弹性拉线的配合来提高隔油鳞片展开和闭合的有序性,不易出现闭合失败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华,未经张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16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酸盐系的防眩晕钕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氧化锆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