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的多重耐受性发酵菌株及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73737.2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汤岳琴;陈栋;王莉;缪晡;宋清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6 | 分类号: | C12N1/16;C12N15/04;C12N15/01;C12R1/86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耐 乙醇 耐高温 耐高渗 多重 耐受 发酵 菌株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的多重耐受性发酵菌株及构建方法,该酿酒酵母菌株为SEB14,分类命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587。本发明以工业酿酒酵母菌株RHZ‑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ARTP诱变和多轮基因组重排,通过TTC显色反应、杜氏导管、三角瓶发酵等对突变菌株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一株优秀的多重耐受性菌株SEB14。SEB14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乙醇耐受性、高糖耐受性和耐高渗性能,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重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的 多重耐受性发酵菌株及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乙醇年产量已超过500亿升,成为一种生态友好的可再生能源,提高生 物乙醇产量和经济效益可以促进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开发。在当前的工业发酵中, 超高浓度(VHG)乙醇发酵(培养基含糖量大于250g/L以期获得15%以上的乙 醇)和同步糖化发酵(SSF)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节能、和广泛应用的工业乙醇 生产工艺。然而,在工业生产中,许多环境压力,包括乙醇,高温,渗透压力, 所有这些外界胁迫将同时和持续的作用于酵母细胞,成为乙醇生产的重要瓶颈之 一。
为了提高乙醇产量,构建具有多种环境胁迫耐受性的优良工业酿酒酵母菌株 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酿酒酵母单一耐受性的提高,而如何提 高酿酒酵母的多耐受性的研究非常有限。酿酒酵母的耐受性表型与复杂的代谢网 络有关,其中包括多种调控系统且和广泛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基因有关。因此, 基因工程等手段对于多重耐受性能的提升效果不佳。相反,紫外诱变、单倍体杂 交和基因组重排等育种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获得多重耐受性酵母。尽管这些研究 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菌株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 大多数研究采用性能较易改变的实验室酵母作为原始菌株,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条 件。另外,目前所获得的多重耐受性菌株发酵能力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种产乙醇量高的多重耐受性菌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 高渗的多重耐受性发酵菌株及构建方法,以耐温工业菌株为出发菌株,主要采用ARTP诱变与基因组重排相结合的新策略,构建多重耐受性的工业酿酒酵母菌株。 首先,通过ARTP诱变分别得到耐乙醇突变菌株和耐高温突变菌株。然后分别对 耐乙醇和耐高温突变菌株进行四轮和三轮基因组重排。最后将最佳的耐乙醇菌株 和耐高温菌株进一步杂交,经过一系列筛选,获得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 的多重耐受性菌株SEB1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株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的多重耐受性发酵菌 株,其为SEB14,分类命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保藏编号为 CGMCCNo.19587,保藏日期为2020年04月20日,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 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 院3号。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上述耐乙醇、耐高温、耐高渗的多重耐受性发酵菌 株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出发菌株:将SEB1和IR-2产生的孢子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 絮凝性融合子RHZ-1;
步骤二,ARTP诱变处理及菌株筛选:
(1)对上述RHZ-1进行预培养,然后再培养至菌株RHZ-1处于对数生长期 与稳定期之间的过渡期;
(2)取处于过渡期的RHZ-1的菌液,离心,取上清,加入1mL EDTA和 5%甘油混合溶液打散菌体制备菌悬液;取菌悬液均匀涂抹至几个照射玻片上进 行照射,将照射后的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混匀、保存得到混合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37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