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鱼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4064.2 | 申请日: | 2020-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8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乃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潭台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50;A01K6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邓凌云 |
地址: | 3504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 养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用鱼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鱼塘进行放水消毒后向鱼塘内注入海水;注水一周后放养鱼苗,鱼苗种类为包公鱼、黄瓜鱼、黑鲷鱼,其中包公鱼、黄瓜鱼、黑鲷鱼的数量比例为7:1:1;在鱼塘中放养适量海虾及贝类;对鱼苗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5%~40%的混合饲料;定期使用生石灰调控鱼塘水质,并根据鱼塘水位变动及时补充新鲜海水;定期对包公鱼的个体重量进行抽样检测;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通过在养殖后期包公鱼个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缩减饲料投放量,并每日对包公鱼鱼群进行驱赶,增加包公鱼的活动量,可快速减少包公鱼的脂肪含量,使包公鱼的肉质更加细腻,口感更好,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方法,具体是一种食用鱼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包公鱼即花尾胡椒鲷(学名:Plectorhinchus cinctus)是石鲈科、胡椒鲷属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背缘隆起呈弧形,腹缘圆。头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钝而唇厚,随著成长而肿大。口小,端位,上颌突出于下颌;颌齿呈多行不规则细小尖锥齿。颐部具6孔,但无纵沟亦无须。鳃耙细短。体被细小弱栉鳞,侧线完全,侧线鳞数53~56。背鳍单一,中间缺刻不明显,无前向棘;臀鳍基底短;尾鳍近截平。头及体侧灰白色。体侧具3条斜带:第一条由头部横过眼部而斜向口角;第二条由背鳍起始部斜向后方至臀鳍基底;第三条由背鳍第Ⅲ-Ⅵ棘下方斜向后方至尾鳍基部。体背侧散布许多黑色小点,尤以后部为什。背及尾鳍灰黄色且散布许多黑色小点;腹鳍灰黑色;臀鳍内侧灰白色,外侧灰黑色。
包公鱼为亚热带和温热带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域,特别在岛屿周围海域分布较多,所栖息底质多为沙泥质、岩礁或珊瑚礁。包公鱼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以底层的小鱼、甲壳类及头足类等为食饵。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由琉球群岛至中国南海,以及斯里兰卡和阿拉伯海。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台湾西部、北部、南部及澎湖礁岩地区皆有分布
野生包公鱼肉质肥厚、肉味鲜美,是高级食用鱼类,然而现有的包公鱼养殖技术中,多为长期饲料喂养至捕捞,此种方法养殖的包公鱼,虽然可保证包公鱼的快速生产,但养殖出的包公鱼肉质肥腻,脂肪含量高,食用口感较差,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鱼养殖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食用鱼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鱼塘进行放水消毒后向鱼塘内注入海水;
步骤二:注水一周后放养鱼苗,鱼苗种类为包公鱼、黄瓜鱼、黑鲷鱼,其中包公鱼、黄瓜鱼、黑鲷鱼的数量比例为7:1:1;
步骤三:在鱼塘中放养适量海虾及贝类;
步骤四:对鱼苗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5%~40%的混合饲料;
步骤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控鱼塘水质,并根据鱼塘水位变动及时补充新鲜海水;
步骤六:定期对包公鱼的个体重量进行抽样检测;
步骤七:当包公鱼平均体重达到1.0~1.3kg时,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5%~30%的混合饲料,并每日驱赶鱼群游动1.0~2.0h,持续10~15天;
步骤八:对包公鱼进行捕捞。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一中的鱼塘占地面积为7~10亩,鱼塘内设有增氧机与水泵。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二中放水后的鱼塘水位为5~8cm,消毒使用材料为生石灰,使用量为80~100kg/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五中水质调控频率为10~15天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鱼塘中,每米水深施用12~18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潭台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未经平潭台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40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多孔螺丝紧固机
- 下一篇:万寿菊根茎活性成分及其在防治青枯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