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气体回收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74653.0 | 申请日: | 2020-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1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党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晟昌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F16L59/04;F16L5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9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气体 回收 管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气体回收管道,涉及气体输送管道技术领域,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内部设有内管体,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之间设有保温棉层,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的两端通过挡片进行密封,所述内管体包括大环片和小环片,所述大环片的直径大于小环片的直径,所述大环片和小环片沿外管体的轴线方向依次搭接设置,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保温棉层和内管体并通过拧紧螺母进行固定,所述大环片和小环片沿固定螺栓的轴线方向留有缓冲间隙。本发明具有热量损失少,隔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输送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温气体回收管道。
背景技术
炼钢过程中需要燃煤进行高温锻烧,煤炭燃烧的气体需配合风机进入热风炉中加热,加热过后的气体还有大量余热,为减少生产成本常对余热气体进行回收,回收过程中需要用耐高温的管道对气体进行输送。
如申请号为CN201721647233.6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热风炉流水线用的防裂防粉尘堵塞管道,它包括保温箱,保温箱内设置有两个圆板;两个圆板之间设有间隙,每个圆板的侧面与保温箱内壁均设有间隙;每个圆板一侧均连接有排烟管,每个排烟管的一端均设置在保温箱外;每个排烟管上均套接有保温棉,保温棉位于保温箱内;所述保温箱两侧均连接有热风管,热风管位于两个圆板之间,每个热风管内均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其中一个排烟管上连接有燃烧炉。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排烟管外套设保温棉,并将保温棉设置在保温箱内,保温棉对热风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了热风中热量的散失;但是,当排烟管内温度较高时,排烟管受热膨胀,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排烟管发生变形甚至损坏,进而对管道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气体回收管道,具有热量损失少,隔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高温气体回收管道,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内部设有内管体,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之间设有保温棉层,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的两端通过挡片进行密封,所述内管体包括大环片和小环片,所述大环片的直径大于小环片的直径,所述大环片和小环片沿外管体的轴线方向依次搭接设置,所述外管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依次穿过保温棉层和内管体并通过拧紧螺母进行固定,所述大环片和小环片沿固定螺栓的轴线方向留有缓冲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管道在使用时,由于管道内气体温度较高,内管体在高温的作用下会发生膨胀,大环片和小环片均会发生变形,变形过程中,大环片和小环片之间留有的缓冲间隙用来对大环片和小环片发生的变形进行缓冲;当管道不使用时,管道内温度下降,大环片和小环片回缩,使大环片和小环片之间的缓冲间隙再次恢复。通过将内管体设置为大环片和小环片,并将两者安装在固定螺栓上,同时在大环片和小环片之间留出缓冲间隙,缓冲间隙对高温状态下的大环片和小环片的变形起到缓冲作用,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保温棉层,对管道起到了隔热作用,减少气体内热量的散失。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片由多个弧形状的片体拼接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挡片拆分为多个弧形的片体,一方面便于对挡片进行运输,另一方面便于将挡片与外管体和内管体进行焊接。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螺栓上安装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内管体和拧紧螺母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螺栓上安装垫片,垫片增加了拧紧螺母对内管体的固定效果,提高了内管体安装的稳定性,使保温棉层夹持效果更好。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外管体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风机进行连接的法兰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晟昌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晟昌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46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