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寒鸦配对交互机制的无人机集群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6110.2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4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段海滨;张令;鲜宁;邓亦敏;魏晨;周锐;吴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寒鸦 配对 交互 机制 无人机 集群 控制 方法 | ||
1.一种仿寒鸦配对交互机制的无人机集群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初始化
生成N架无人机的初始飞行状态,包括惯性系下的三维空间位置(xi,yi,hi),水平航速、航向角与高度变化率生成N只寒鸦个体,与N架无人机一一对应;初始化仿真参数,包括最大仿真时间T,采样时间dt,其中i为无人机的编号;初始化当前仿真时间t=0;
步骤二:计算寒鸦的三轴位置和速度
为无人机的六个状态值,将其转换为对应寒鸦的三轴位置和速度向量:
步骤三:判断寒鸦是否为信息个体
在单向刺激中,设定集群中部分寒鸦在刺激时间Ttrig改变其运动方向,则这部分寒鸦称为信息个体;若寒鸦i为信息个体,在时刻Ttrig其三维空间位置为水平速度、航向角与高度变化率为航向角置为则仿真时间大于Ttrig后,获取寒鸦i的水平速度、航向角与高度变化率,都为然后转至步骤六;若寒鸦i不是信息个体,则执行步骤四;
步骤四:选择寒鸦的交互邻居
(1)未配对寒鸦个体
在寒鸦配对交互机制中,配对的寒鸦个体采用拓扑交互;为表示拓扑交互作用,寒鸦采用固定邻居距离交互模式,将交互距离Ri以内的寒鸦作为邻居,并对Ri作动态调整,使之基本保持在期望拓扑范围;寒鸦i交互邻居的集合为:
Ni(t)={j|dij(t)≤Ri(t),j={1,…,N},j≠i} (2)
其中,dij(t)是寒鸦i与寒鸦j的实际距离,N为寒鸦数量,交互距离不大于感知半径Rsen,即Ri(t)≤RsenRi(t);
交互距离调整规则为:
其中,kR>0为调整参数,t+dt表示下一时刻,为未配对寒鸦的拓扑半径,表示拓扑交互期望邻居数量;
(2)配对寒鸦个体
对于配对寒鸦个体,以飞行方向为界,其一侧的一只与配对对象交互,另一侧拓扑交互,所以其交互邻居集合是配对对象与另一侧交互集合的并集;拓扑邻居判定方法与未配对个体相同,不同的是邻居寻找范围从N变为个体一侧的寒鸦数量,拓扑半径变为表示向下取整,交互距离调整规则与未配对寒鸦的一致,区别在于只调整拓扑一侧的交互距离;在惯性系下,寒鸦相对方位的判定通过θij(t)表示:如果θij(t)∈(-π/2,π/2),则寒鸦j在i的右侧,否则在左侧;
θij(t)=atan2(yj(t)-yi(t),xj(t)-xi(t))-αi(t) (4)
其中,αi(t)为寒鸦i在时刻t的航向角,xi(t)、yi(t)、xj(t)和yj(t)为寒鸦i和j在时刻t的空间位置坐标;
步骤五:计算寒鸦集群控制量
(1)寒鸦集群社会力框架计算
基于社会力模型,寒鸦的运动用微分方程描述如下:
其中,为寒鸦i位置向量,为寒鸦i速度向量,mi为寒鸦质量,ui输入寒鸦个体i的控制量,kinevi为加速项,表示寒鸦在当前速度方向上的惯性运动力,kine为惯性系数;ζ||vi||2vi为阻尼项,当加速项与阻尼项大小相等时,寒鸦个体将匀速运动,ζ为阻尼系数;和分别为位置协同项和速度协同项,统称协同项,体现寒鸦个体间的远距吸引、近距排斥与速度匹配;
寒鸦i受到j的位置协同力和速度协同力分别为:
其中,dij表示寒鸦i和j之间的距离,表示由i指向j的单位向量,dexp为寒鸦间期望距离,λ为位置协同力随寒鸦间距的衰减系数,kpos为位置协同系数,kvel为速度协同系数;
(2)计算未配对寒鸦的协同力
与未配对寒鸦交互的每一个邻居地位都相同,所以其位置协同力和速度协同力取各邻居均值:
(3)计算配对寒鸦的协同力
配对寒鸦的一侧只与其对象交互,故先将另一侧的位置和速度协同力取均值,再与配对对象的加权相加;
其中,jpair为寒鸦i的配对对象,为配对对象位置系数,为配对对象速度系数;
步骤六:计算无人机自驾仪控制指令
固定翼无人机配置速度、航向角和高度三个回路的自驾仪,寒鸦个体与无人机一一对应,若寒鸦i为信息个体,计算无人机i的自驾仪在时刻t的三个控制输入指令:
若寒鸦i不是信息个体,则将输入寒鸦个体i的集群控制量ui映射为无人机i自驾仪的控制输入指令,将步骤五计算所得的集群控制量ui进行指令解算,得到无人机i自驾仪的三个控制输入指令:
其中,和为寒鸦i在惯性系下三轴方向上的控制量,和为无人机i自驾仪的速度、航向角和高度控制指令;
步骤七:将自驾仪控制指令输入无人机模型
将无人机i的自驾仪输入控制指令和输入下式所描述的无人机模型,得到下一时刻的无人机状态的变化率:
其中,为无人机的六个状态值,分别表示无人机的三维空间位置,水平速度,航向角和高度变化率,αχ、αv、和αh为自驾仪控制参数;
考虑无人机的飞行限制条件:
其中,vmin>0和vmax>0分别为无人机最小航速和最大航速,ωmax>0为无人机最大航向角速度;
无人机下一时刻的状态值可由当前状态值与状态变化率和采样时间dt的乘积之和求得;
步骤八:判断仿真是否结束
如果仿真时间t大于最大仿真时间T,则仿真结束,否则t=t+dt,转至步骤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611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