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6169.1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8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孙蒙;朱春龙;席晓飞;黄晓昕;林新;曹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刘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次 模块化 植物 生态 恢复 构建 方法 | ||
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河道生境调查;S2、植物物种筛选;S3、生态修复带修建;S4、植物纤维毯带建立;S5、在河道上栽植沉水植被;S6、在河道上种植滨水植物;S7、在河道上植被恢复;S8、河道植被的栽后管理。本发明的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植物在后期便于养护管理,管理期间不会耗费大量精力或增加养护成本,河道修复物种耐污能力均较强,能显著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不会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本项目研发内容打破传统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在达到显著成效的同时,美化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沿岸环境的审美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加,河道被大量占用,生态恶化,河道生物多样性和自净能力消失减退。河道是水陆交错带,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洪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人类的活动已经改变了河道原有的水文平衡和水循环模式,使河岸植被与水中生物完全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减少到最低,河道生态功能削弱,水体自净能力减退,加上大量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排入河道,使河道水体黑臭或富营养。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严重退化,世界20%以上的河岸带植被已不复存在,剩余部分也在极迅速的消失。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恢复生态学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学者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国河岸带及其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河岸植被缓冲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缓冲带的大小尺度、带内植物的组成、土壤类型、地貌、水文、微气候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设计河岸植被缓冲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水生植物的种植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的要求,从土壤要求、种植深度、水位调控、种植密度以及栽培季节等充分的加以考虑。种植密度过大则出现营养面积小、通风条件差、光照差等问题,过小则导致在植物群体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极易被杂草侵占,影响存活率。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次模块化植物生态恢复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河道生境调查:对河道的周边环境、土壤环境,水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确定预选水生植物种的生态习性;
S2、植物物种筛选:根据河岸带底质和土壤因子、河岸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因子等生境因子,以及区域气候气象等大尺度环境因子,确定适生的植物物种,保证河岸植物的本地化、多样化;
S3、生态修复带修建:在河道的两侧修建阶梯式的台阶结构,修建四阶台阶结构,按照距离河道的距离按照由远至近的距离依次为,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
S4、植物纤维毯带建立:在河道和沉水植物带之间预留植物纤维毯带,并且植物纤维毯带以倾斜的方式建造,植物纤维毯带高的一侧与沉水植物带相接,并且植物纤维毯带低的一侧与河道相接;
S5、在河道上栽植沉水植被:在工程全区域,分散种植耐污能力较强的沉水植物,恢复与重建沉水植被;
S6、在河道上种植滨水植物:在工程全区域河流坡岸处,分别种植耐污能力较强、耐水淹的挺水植物与扎根浮叶植物;
S7、在河道上植被恢复:在工程全区域,除部分建筑用地外,全面恢复滩地植被,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配置不同的植物类群;
S8、河道植被的栽后管理:在水生植物恢复初期,整个水体初级生产者以藻类为主,整个水体环境达到稳态转换,在这一时期除了防止湖泊稳态转换过程的逆转外,要植物种间关系的调控、水生植物发展规模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61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