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77794.8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2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娇勇;赵光明;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11;H01R13/631;H01R24/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纪泉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连接器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一侧形成有一个插槽;和导电端子,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负极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插槽中,适于与插入所述插槽的汇流条插头组件上的第一正极汇流条和第一负极汇流条分别电接触,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负极导电端子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另一侧,适于分别电连接到第二正极汇流条和与所述第二正极汇流条分离的第二负极汇流条。因此,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适于将两个分离的汇流条电连接至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汇流条,扩大了电源连接器的应用范围。
本申请是2017年9月15日递交的中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1710831981.8)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以及包括该电源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一个绝缘本体和设置在该绝缘本体中的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适于与插入电源连接器的正极汇流条和负极汇流条分别电接触。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电源连接器的两侧均只能与两个分离的汇流条电连接,限制了电源连接器的应用范围。
此外,在现有技术,在带电插拔时,在正极导电端子和正极汇流条之间以及负极导电端子和负极汇流条之间会产生电弧,当电源电压较高时,产生的高压电弧可能会烧毁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出现热熔融,使得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与正极汇流条和负极汇流条热熔接,严重影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其一侧形成有一个插槽;和导电端子,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负极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所述插槽中,适于与插入所述插槽的汇流条插头组件上的第一正极汇流条和第一负极汇流条分别电接触,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负极导电端子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另一侧,适于分别电连接到第二正极汇流条和与所述第二正极汇流条分离的第二负极汇流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正极导电端子的一端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汇流条电接触的电触点,在所述负极导电端子的一端上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条电接触的电触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中的侦测端子,所述侦测端子的一端具有适于与插入所述插槽的汇流条插头组件电接触的电触点,所述侦测端子的电触点位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电触点的后侧,使得在插入汇流条插头组件的过程中,所述侦测端子在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汇流条插头组件电接触之后才与所述汇流条插头组件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正极导电端子和所述负极导电端子中的每个包括内层金属板和层叠在所述内层金属板上的外层金属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层金属板的导电性能优于所述外层金属板;并且所述外层金属板的机械性能优于所述内层金属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内层金属板和所述外层金属板相互锁扣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外层金属板上形成有卡槽,在所述内层金属板上形成有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卡扣到所述卡槽中,从而将所述内层金属板和所述外层金属板锁扣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适于将所述侦测端子的另一端以可插拔的方式电连接至导线的电连接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形成有连接孔,所述绝缘本体适于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螺丝被连接至安装面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77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