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肥料的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1628.5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2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奉念城机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肥料 加工 工艺 | ||
1.有机肥料的加工工艺,其步骤在于:
(一)粉碎阶段;
S1:工作人员将生活垃圾倾倒至垃圾进料装置内,垃圾进料装置安装于安装主架上;
安装主架安装于地面上,安装主架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支架,连接支架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支架;
垃圾进料装置包括动力电机、钢磨粉碎机构、干湿分离机构,钢磨粉碎机构包括进料漏斗、钢磨构件、动力传递构件一,进料漏斗用于接收生活垃圾并将其引导输送至钢磨构件内,钢磨构件用于对生活垃圾进行钢磨粉碎处理,动力传递构件一用于接收动力电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给钢磨构件;
将生活垃圾倾倒至进料漏斗内且生活垃圾经进料漏斗引导掉落至钢磨粉碎机构内,同时,动力传递构件一接收动力电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给钢磨构件,钢磨构件运行对生活垃圾进行粉碎处理,粉碎后的生活垃圾被输送至干湿分离机构;
S2:干湿分离机构接收粉碎后的生活垃圾并对其进行干湿分离处理;
干湿分离机构位于钢磨构件的下方,干湿分离机构包括干湿分离构件,干湿分离构件包括输入管道、输出管道、挤压管道、绞龙,输入管道为轴向平行于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向且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圆形管道结构,并且输入管道固定于连接支架上,输入管道的外圆面竖直朝上设置有接收接嘴且接收接嘴与钢磨构件的出料端连接接通,输出管道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道结构且输出管道与输入管道的开口端同轴固定,输出管道的外圆面竖直朝下设置有排水接嘴,排水接嘴的底端还设置有排水管道且排水管道的另一端与下水道连接;
挤压管道为两端开口的圆台形管道结构,挤压管道的大端同轴固定于输入管道的开口端内,挤压管道的小端同轴固定于输出管道的自由开口端内,挤压管道的外圆面均匀间隔开设有若干个滤水孔,挤压管道的小端内设置有紧固支架,绞龙与输入管道同轴布置,绞龙的动力输出端与紧固支架活动连接,绞龙的动力输入端依次穿过挤压管道、输入管道后位于输入管道外部,绞龙可绕自身轴向转动,绞龙的螺旋叶片直径自适应挤压管道以及输入管道的内径;
粉碎后的生活垃圾通过接收接嘴掉落至输入管道内,同时,绞龙转动并牵引生活垃圾向输出管道的自由端方向前进,该过程中,生活垃圾会通过挤压管道,挤压管道的圆台形内腔壁会对生活垃圾进行挤压,使得生活垃圾中的水通过滤水孔、排水接嘴、排水管道流入至下水道内,而挤压除水后的生活垃圾通过输出管道的自由端向外输出;
S3:所述的输出管道的自由端设置有打散机构,打散机构包括第一打散构件、第二打散构件,第一打散构件用于对通过输出管道自由端向外输出的生活垃圾进行一次打散处理,第二打散构件用于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打散处理;
通过输出管道自由端向外输出的生活垃圾首先经第一打散构件进行一次打散处理后,再经第二打散构件进行二次打散处理,二次打散的生活垃圾呈较为松散的状态并且被输送至颗粒成型装置内;
(二)颗粒成型阶段;
S4:粉碎后且呈松散状态的生活垃圾被输送至颗粒成型装置的挤压模具机构内;
颗粒成型装置包括挤压模具机构、挤压成型机构,挤压模具机构包括支撑支架、挤压模具构件、进给驱动构件,支撑支架固定安装于安装主架上,挤压模具构件以及进给驱动机构均安装于支撑支架上;
挤压模具构件包括链轮组件、颗粒模具,链轮组件包括链轮、链条,链轮的轴向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绞龙的轴向,链轮活动安装于支撑支架上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链轮沿绞龙的轴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为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链条设置于两个链轮之间并用于实现两个链轮之间的动力传递以及实现物品传递功能,所述的支撑支架位于链条、两个链轮构成的区域内;
颗粒模具固定安装于链条上且颗粒模具沿链条的延伸方向阵列设置有若干组,颗粒模具包括固定座、模具体,固定座为大面平行于链条延伸方向的矩形板体结构且固定座固定安装于链条上,固定座背离链条的大面设置有固定孔,模具体为圆形板体结构且模具体固定安装于固定孔内,模具体背离链条的端面均匀间隔分布设置有若干个模具槽;
链条上的位于链轮上方的部分为链条的挤压成型段,链条上的位于链轮下方的部分为链条的出料段,第二打散构件的出料端位于链条挤压成型段上的任意一组颗粒模具的正上方并相互接触;
进给驱动构件用于驱使主动链轮绕自身轴向转动;
粉碎后且呈松散状态的生活垃圾被输送至位于第二打散构件出料端正下方的颗粒模具的模具槽内,接着,进给驱动构件运行并驱使主动链轮绕自身轴向转动,进而使链条向前前进一个进给量,即使下一组颗粒模具位于第二打散构件出料端正下方,并且在生活垃圾掉落至该颗粒模具的模具槽内后,进给驱动构件再次运行并驱使主动链轮绕自身轴向转动,如此往复;
S5:上述步骤S4中,挤压成型机构同时运行;
挤压成型机构位于链条的挤压成型段上方,挤压成型机构包括挤压构件、挤压驱动构件、动力触发构件,挤压构件包括承托支架、复位弹簧、挤压组件,承托支架固定安装于安装主架的顶部且承托支架上设置有轴向垂直于地面的导向孔,挤压组件包括挤压轴,挤压轴呈竖直布置,挤压轴与导向孔之间设置有导向连接件且挤压轴通过导向连接件安装于导向孔内并构成竖直方向上的滑动导向配合;
挤压轴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挤压座,复位弹簧套设于挤压轴的外部,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挤压座抵触、另一端与承托支架抵触,复位弹簧的弹力驱使挤压座以及挤压轴做上升运动,挤压轴的底端同轴设置有呈圆盘结构的挤压体,挤压体的下端面均匀间隔分布设置有若干个挤压头且挤压头与模具槽相对应匹配,挤压体的直径与模具体的直径相匹配,挤压体、位于链条挤压成型段上的任意一组颗粒模具的模具体之间呈同轴布置,挤压体还位于第二打散构件出料端沿挤压模具构件运动方向的正前方;
挤压驱动构件包括动力连接组件、挤压驱动组件,挤压驱动组件包括连接轴、驱动凸轮、蓄能驱动部件,连接轴的轴向平行于链轮的轴向,连接轴活动安装于承托支架上并可绕自身轴向转动,且连接轴还位于挤压座的正上方,驱动凸轮固定安装于连接轴的中间位置处,且驱动凸轮还与挤压座接触,驱动凸轮转动并驱使挤压座做下降运动;
蓄能驱动部件设置有两组并分别安装于连接轴的两端,蓄能驱动部件包括飞轮、固定环、触发套筒、分离弹簧,飞轮通过轴承同轴安装于连接轴的外部,固定环为圆环结构且固定环同轴固定安装于飞轮朝向驱动凸轮的端面上,飞轮朝向驱动凸轮的端面设置有连动凸板一且连动凸板一还位于固定环内部;
触发套筒与连接轴之间设置有连接部件且触发套筒通过连接部件同轴安装于连接轴的外部,并且当触发套筒沿连接轴的轴向发生位移时,触发套筒可持续向连接轴输出动力,连接部件包括设置于连接轴上的外花键、设置于触发套筒上的内花键,触发套筒还位于固定环与驱动凸轮之间,触发套筒朝向飞轮的端面设置有连动凸板二且连动凸板二的自由端伸入至固定环内;
分离弹簧套设于连动凸板一与连动凸板二的外部,分离弹簧的一端与触发套筒接触、另一端与飞轮接触,分离弹簧的弹力驱使触发套筒做远离飞轮的运动;
挤压驱动构件的运动状态分为动力传递状态、动力断开状态,并且挤压驱动构件的初始状态为动力断开状态,挤压驱动构件处于动力传递状态时,连动凸板二的自由端位于连动凸板一的自由端朝向飞轮的一侧,飞轮转动并通过连动凸板一与连动凸板二的配合牵引触发套筒同步转动,挤压驱动构件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时,分离弹簧的弹力使得连动凸板二的自由端位于连动凸板一的自由端背离飞轮的一侧,飞轮转动并未牵引触发套筒转动;
动力连接组件用于接收绞龙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将其传递给固定环,动力触发构件用于驱使触发套筒沿连接轴的轴向发生位移;
上述步骤S4中,在挤压模具构件运行并使链条向前前进一个进给量的过程中,动力触发构件运行并驱使触发套筒做靠近飞轮的运动,当下一组颗粒模具位于第二打散构件出料端正下方的同时,触发套筒运动至使连动凸板二的自由端位于连动凸板一的自由端朝向飞轮的一侧,即挤压驱动构件处于动力传递状态,此时,动力连接组件接收绞龙转动产生的动力并将其输送给挤压驱动组件并最终使连接轴绕自身轴向转动,连接轴转动并牵引驱动凸轮同步转动,驱动凸轮转动的前半周期牵引挤压座做下降运动并通过挤压组件对模具槽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挤压成型处理,后半周期停止对挤压座的牵引且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挤压构件恢复至原状;
接着,动力触发构件撤销对触发套筒的驱使并且分离弹簧的弹力使得连动凸板二的自由端位于连动凸板一的自由端背离飞轮的一侧,即挤压驱动构件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此时,挤压构件停止运行并保持原状,挤压模具构件再次运行并使链条再次向前前进一个进给量,如此往复;
S6:所述的安装架体上设置有输出机构,输出机构位于挤压模具构件的正下方,并且输出机构用于接收从模具槽内向下掉落的颗粒状生活垃圾并牵引其向外输出;
上述步骤S5中,当内部生活垃圾被挤压呈颗粒状结构的颗粒模具运动至位于链条的下方,即内部生活垃圾被挤压呈颗粒状结构的颗粒模具的模具槽开口朝下时,颗粒状生活垃圾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至输出机构上并通过输出机构向外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奉念城机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奉念城机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162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