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衡量流化催化裂化反应深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2299.6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29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王龙延;韩海波;闫鸿飞;孙炳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1/18 | 分类号: | C10G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衡量 流化 催化裂化 反应 深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石油炼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衡量流化催化裂化反应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下述计算公式计算反应深度指数;其中,Yi表示组分i的产率,组分i不为焦炭,YCK表示焦炭产率,YSO表示油浆产率,YLCO表示柴油产率,YGL表示汽油产率,YC4表示C4烃类的产率,RDI表示反应深度指数,MBI表示裂解指数,MCI表示分子缩合指数以及SRI表示中间产物二次反应指数。该方法能够准确的反映FCC反应过程实际反应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炼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衡量流化催化裂化反应深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自诞生以来,无论是工艺、设备和自控技术,还是原料性质、催化剂性能、产品结构、产品性质和污染物排放限值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业内一直沿用转化率来衡量催化裂化反应的深度。当今,炼油企业面临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的挑战,流化催化裂化(FCC)正朝着多产低碳烯烃和烷基化原料方向发展,催化裂化反应深度的概念也应该需要重新衡量和定义。
化学反应体系的反应深度,一般用原料的转化率来衡量。催化裂化发展初期,研究者就根据化学反应转化率的概念,确定了催化裂化原料的转化率X的计算公式:
上式中,F表示新鲜原料量;UF表示未转化的原料量。
在生产技术管理和科研开发实践中,催化裂化装置的原料转化率普遍采用公式(2)进行计算。
X=(YGL+YLPG+YDG+YCK)×100%;
上式中,YGL、YLPG、YDG和YCK分别表示汽油、液化气、干气和焦炭产率。
催化裂化转化率的概念及其计算转化率的公式一直沿用之今。根据商业习惯,美国等西方国家早期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原料转化率和产品产率,目前质量百分数和体积百分数并用;我国则主要用质量百分数。
中国石油大学徐春明等在《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提出,以重油作原料时,计算转化率的公式(2)中的产品产率项还应加入柴油产率YLCO。为了区别于原料转化率,大连理工大学刘晓玲在《以HSY为活性组分制备RFCC 催化剂及其性能评价》中将其称为重油转化率XH。
XH=(YLCO+YGL+YLPG+YDG+YCK)×100%;
继续采用原料转化率来衡量工艺技术、单元设备、催化剂/助剂和过程参数对FCC过程反应深度的影响,并用其指导科研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目前存在以下局限:
一是原料与液体产品的馏程已发生巨大变化,转化率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催化裂化原料油的真实反应深度。当前,FCC原料涵盖直馏蜡油、常压渣油、减压渣油、焦化蜡油、加氢生成重油和脱沥青油等,其平均沸点高、密度大;FCC反应生成物中的柴油馏分(即轻循环油LCO馏分)作为产品直接出装置而不再进行回炼;所谓的未转化油—— 催化油浆(SO)的密度和碳氢比都比原料油大幅度提高,意味着催化油浆的分子结构与原料油存在着本质差异。未来,随着催化油浆脱固技术日臻完善,催化油浆将成为生产针状焦、低硫石油焦和碳纤维等特殊材料的原料,催化油浆或许成为FCC 装置重要的高附加值产品。因此,不宜再继续把油浆视同未转化原料来衡量催化裂化原料的转化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22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