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色橡胶油封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3967.7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2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韬;王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亿达汽车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29C43/36;B29C43/20;B29C33/10;B29C43/50;B29L3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邓凌云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橡胶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色橡胶油封模具,包括压注模、上模、中模、下模和模芯,所述上模位于压注模下方,所述中模和模芯设于上模和下模之间,所述上模顶端设有向下凹陷的料腔一和料腔二,所述压注模底部结构与料腔一和料腔二相配合,所述中模、下模和模芯配合形成凹腔,所述下模与中模和模芯连接处设有撕边槽,所述上模底部设有环状凸台,所述环状凸台伸入到下模凹腔内与模芯侧面构成用于容纳内密封体的型腔一,所述环状凸台伸入到下模凹腔内与中模侧面构成用于容纳外密封体的型腔二。本发明属于油封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能够使同一油封产品中出现两种不同颜色的橡胶材料在模具中同时硫化成型的双色橡胶油封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封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双色橡胶油封模具。
背景技术
油封是一般密封件的习惯称谓,简单的说就是润滑油的密封。顾名思义:油封是用来封油(油是传动系统中最常见的液体物质,也泛指一般的液体物质)的机械元件,它将传动部件中需要润滑的部件与出力部件隔离,不至于让润滑油渗漏。油封的密封是靠一挠性密封元件(皮革、橡胶、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或聚酰亚胺等)与旋转轴之间的过盈配合形成的。
现有技术中的油封,一般都包括骨架和密封体,密封体包括内密封体及外密封体,现有技术中的油封内密封体和外密封体一般都是同一种橡胶材料,而在应用中往往对内密封体和外密封体的橡胶材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内、外密封体采用相同的橡胶材料就会对材料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油封的成本。
目前用于压制防护套上二处橡胶油封的模具,结构复杂,操作麻烦,需要二次压制才能将双色橡胶油封压制到防护套的二个位置上,材料浪费大,耗费电能等能源多。多余的塑胶会外溢,影响成品的质量;另外,成品往往中会留有空气,也导致成品的质量不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使同一油封产品中出现两种不同颜色的橡胶材料在模具中同时硫化成型的双色橡胶油封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色橡胶油封模具,包括压注模、上模、中模、下模和模芯,所述上模位于压注模下方,所述中模和模芯设于上模和下模之间,所述上模顶端设有向下凹陷的料腔一和料腔二,使用时将不同种类橡胶原料分别倒入料腔一和料腔二中,所述压注模底部结构与料腔一和料腔二相配合,所述中模、下模和模芯配合形成凹腔,所述下模与中模和模芯连接处设有撕边槽,所述上模底部设有环状凸台,所述环状凸台伸入到下模凹腔内与模芯侧面构成用于容纳内密封体的型腔一,所述环状凸台伸入到下模凹腔内与中模侧面构成用于容纳外密封体的型腔二,所述上模斜压面和模芯斜压面配合形成导胶孔一,所述导胶孔位于一料腔一底部且与型腔一相连通,所述料腔二底部设有导胶孔二,所述导胶孔二与型腔二相连通,压注时,将压注模压至料腔一和料腔二底部,橡胶原料分别从导胶孔一和导胶孔二进入型腔一和型腔二中,两种橡胶原料与骨架表面相接触,与骨架表面相接触,硫化后油封至骨架表面,从而内密封体与外密封体,该方案使两种橡胶在硫化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撕边槽呈椭圆弧型结构设置,所述撕边槽距离型腔一或型腔二0.2-0.4mm,脱模时达到方便撕边的效果,避免了内密封体和外密封体底部飞边和毛边的形成,脱模时只需对导胶孔与型腔连接处的橡胶进行切割即可,简化了生产流程。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上设有上模溢胶孔,所述下模上设有下模溢胶孔,封胶后多余的胶流入封胶孔,有效防止胶料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上设有排气道一,所述上模上设有排气道二,确保胶料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气体能及时排出,经排气后胶料无向上冲击力,骨架不会串动移位变形,确保产品的封胶,且不会再产品表面产生硫化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亿达汽车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亿达汽车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9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