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在线检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3983.6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8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孙轶斐;孙明武;李文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3 | 分类号: | G01N21/73;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冀学军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在线 检测 介质 阻挡 放电 等离子体 发射 光谱仪 | ||
1.基于在线检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高纯度氦气瓶(1A、1B)、两个质量流量计(2A、2B)、吸附管(3)、进样口(4)、热解析仪、气体混合器(5)、等离子体电源(6)、示波器(7)、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光纤光谱仪(11)和计算机(12);高纯度氦气瓶(1A、1B)、质量流量计(2A、2B)、热解析仪、气体混合器(5)和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之间通过通气管道进行连接;
第一高纯度氦气瓶(1A)出气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热解析仪的入气口相连,提供捕集气;另一路连接第一质量流量计(2A)后,与气体混合器(5)连接,提供载气;第二高纯度氦气瓶(1B)的出气口与第二质量流量计(2B)连接,第二质量流量计(2B)连接热解析仪的入气口,提供吹扫气;
热解析仪的出气口连接气体混合器(5);
气体混合器(5)的出口端连接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入口端的紧固橡胶管,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出口端的紧固橡胶管开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出口端保持距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通过光纤连接光纤光谱仪(11),光纤光谱仪(11)连接计算机(1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还包括管体(81)和环绕包裹在管体(81)外表面的两个环形电极,即第一段镀金电极(82)和第二段镀金电极(83),所述环形电极为金属箔片,粘贴在管体(81)上;其中一个环形电极接地,另一个环形电极与等离子体电源(6)上的高压电极相连;同时,等离子体电源(6)连接示波器(7);
所述的两个环形电极之间的间隙范围内的管体管道内部发生放电,作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区域,间隙的中心位置靠近管体出口端;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和光纤接头由支架支撑连接,保持竖直稳定的结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的轴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的光轴和光纤接头的中心处于同一轴线,安装时按顺序分别安装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及其上下两个固定法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及其固定法兰、光纤接口(8B)及其固定法兰,各固定法兰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或光纤接头之间通过紧固螺钉(8G)固定;四个固定法兰通过两根对称的支架固定杆(8F)进行固定连接支架;
所述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和光纤接头之间间距的调试过程为:
首先,固定好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拧紧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固定法兰上的紧固螺钉;
然后,将光纤接口(8B)移动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一倍焦距以外的距离,拧紧光纤接口固定法兰的紧固螺钉进行固定;
随后,打开等离子体电源(6)使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管(8)中产生稳定的等离子体,接着调整光纤光谱仪(11)的积分时间,使计算机(12)中显示的实时光谱中强度最高的峰位于光谱仪积分上限的80%;
最后,移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的位置,随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位置的移动光谱强度会发生改变,当在移动过程中光谱最强峰处于最高位置时,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位置已经调整好,此时拧紧固定透镜法兰的螺钉,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镜(9)位置固定,此时三个元件位置调整完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在线检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解析仪上安装吸附管和进样口,吸附管中放置有吸附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在线检测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尺寸为:长度100 mm,内直径1~4 mm,外直径3~6 mm,管体两端垂直截取,管体材料为氧化铝陶瓷或者石英;所述环形电极的材料为导电性较好的金属铜、金属银或金属金,环形电极采用涂覆烧结形成镀层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98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