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4178.5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1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音时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9/20 | 分类号: | B63C9/20;B63C9/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性 救援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浮板、第一弹簧、齿轮、齿条、转轴、连杆、第二弹簧、两个偏心轮、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活塞、支杆、移动杆、进气管、出气管、连接管、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该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通过提示机构,实现了间断敲击固定块而产生声音的功能,使得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声音来判别待救人员的位置,实现了提示的功能,为救援工作降低了难度,通过安全机构,可以通过向环形气囊充气来固定待救人员,避免在漂浮时待救人员因体力不支而与主体脱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洪救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
现有的救生圈在使用时,待救人员由于长时间的漂浮,容易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从而导致待救人员没有足够的力气抓住救生圈,致使待救人员从救生圈上滑落而溺水,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安全性,不仅如此,现有的救生圈没有有效的提示装置,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增加了救援难度,增加了搜救时间,从而降低了救援成功的几率,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主体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上,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提示机构包括固定盒、浮板、第一弹簧、齿轮、齿条、转轴、连杆、第二弹簧、两个偏心轮、两个第二轴承和两个提示组件,所述主体的下方设有开口,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浮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齿条的另一端穿过开口设置在固定盒的内部,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的两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齿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浮板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下方连接,两个偏心轮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上,所述固定盒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连杆与凹槽匹配,所述连杆与凹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盒内的顶部和连杆的上方连接,所述偏心轮与连杆的下方抵靠,两个提示组件分别设置在连杆的上方的两端,所述提示组件包括移动块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在固定盒内的顶部,所述移动块固定在连杆的上方,所述固定块与移动块正对设置,所述连杆的上方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安全机构包括环形气囊和两个充气组件,所述环形气囊与主体同轴设置,所述环形气囊的外周与主体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一一对应,所述充气组件与连杆连接;
所述充气组件包括气筒、活塞、支杆、移动杆、进气管、出气管、连接管、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气筒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活塞设置在气筒的内部,所述活塞与气筒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气筒的上方和固定盒的上方均设有通孔,所述支杆的一端与连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移动杆的一端与活塞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和支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所述移动杆的另一端与支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气筒的靠近固定盒的一侧与进气管连通,所述气筒的另一侧与出气管连通,所述出气管通过连接管与环形气囊连通,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环形气囊上,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出气管的内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固定环、盖板、封板、把手、第三弹簧、限位单元和控制杆,所述盖板设置在出气管和连接管的连接处,所述固定环的外周与出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盖板的远离气筒的一侧,所述控制杆的形状为L形,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盖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穿过固定环的环孔与封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封板和固定环连接,所述把手与封板的远离固定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单元设置在把手的靠近封板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音时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音时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4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焊接的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儿童调制骆驼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