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4188.9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0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于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鹏飞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38/08;C04B38/00;C04B20/02;E02D17/20;A01G24/10;A01G24/13;A01G22/00;C04B18/18;C04B16/04 |
代理公司: | 南京明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4 | 代理人: | 周丹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护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植生混凝土各原料组份如下;按重量份数计,水泥78‑94份、碎石75‑86份、矿物混合料23‑27份、植生基质33‑38份、草种31‑34份、水85‑100份、减水剂0.3‑0.5份。其中,矿物混合料主要由粉煤灰11份、蓝藻9份、沸石8份、凹凸棒土7份、硅酸镁7份、聚丙烯6份制得。植生基质由天然土壤、草木灰、硫酸亚铁、沸石制得。水泥、碎石、矿物料、水、减水剂分步搅拌混合,经压力机压平,养护形成多孔混凝土,再灌入植生基质浆液、播撒草种,得到植生混凝土;该植生混凝土具有孔隙率高、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可应用于边坡防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边坡防护领域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技术:分别是天然植被护坡技术、硬质密实护坡技术、孔洞型护坡技术;这三种边坡防护技术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天然植被护坡技术通过在边坡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盘结于土壤中来提高土壤抗剪强度及抗虫性,达到维持边坡稳定的目的。虽然植被护坡具有优秀的绿化效果和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是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和强降雨的冲刷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2、硬质密实护坡技术具有边坡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极大的满足了护坡的功能要求。但硬质密实护坡质地坚硬,颜色灰暗,视觉效果不佳,而且硬质密实护坡的孔隙率小、碱性强。这种将坡面完全封闭的护坡方式阻断了坡面和空气之间的无知和能量交换,破坏了坡面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3、孔洞型护坡技术具有制作简单,可量化生产,具有一定的绿化效果。同时,孔洞型护坡也有弊端存在,若孔洞设计过小,则植物生长空间小,绿化面积少;若孔洞过大,则孔内土壤易受冲刷,造成流失,影响边坡的稳固。
通过对以上三种护坡方式的分析可知,寻找一种既能保持边坡稳固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护坡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植生混凝土各原料组份如下;按重量份数计,水泥78-94份、碎石75-86份、矿物混合料23-27份、植生基质33-38份、草种31-34份、水85-100份、减水剂0.3-0.5份。
碎石为板岩碎石、砾岩碎石、石灰岩碎石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碎石粒径为12-18mm。
矿物混合料由以下原料制得,按重量份数计,粉煤灰11份、蓝藻9份、沸石8份、凹凸棒土7份、硅酸镁7份、聚丙烯6份。
植生基质主要由天然土壤、草木灰、硫酸亚铁、沸石组成。
沸石和凹凸棒土的粒径为5-9mm。
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矿物混合料;(2)搅拌混合;(3)制备植生基质;(4)制备植生混凝土。
优选的,一种用于边坡防护的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湖泊中捕捞出的蓝藻,粉碎成蓝藻粉末;取聚丙烯蓝藻粉末、马来酸酐,搅拌,反应,造粒,得到物质A;将物质A、粉煤灰、沸石、凹凸棒土、硅酸镁混合均匀,制得矿物混合料;
(2)将碎石、水泥、矿物混合料加入混凝土搅拌机中搅拌,加入2/3质量的水,搅拌;加入碱水剂、剩余1/3质量的水,搅拌,得到混凝浆料;将混凝浆料覆盖在边坡上,压力机压实成型,得到多孔混凝土;
(3)将天然土壤、草木灰、硫酸亚铁、沸石、水,搅拌,得到植生基质浆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鹏飞,未经于鹏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41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