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5688.4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8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广胜;谢俊斌;朱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红顺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3/132 | 分类号: | C04B33/132;C04B33/02;C04B33/28;C04B33/30;C04B33/34;B02C4/12;B02C7/00;B02C23/16;B02C23/00;B07B1/28;B07B1/46;B07B1/50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洪美 |
地址: | 237400 安徽省六***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稀土 生产 具有 石材 效果 瓷砖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稀土尾砂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包括培尾砂分碾、造粉制浆、干燥成型和热振上釉;其中的破碎机包括料板、料仓和控制器;由于稀土尾砂中存在不同粒径的颗粒,而破碎机在破碎尾砂大颗粒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其中小颗粒的破碎作用,同时小颗粒易填充于破碎大颗粒器具的凹缝中,削弱了破碎机对尾砂大颗粒的破碎效果和破碎效率;故此,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料仓上方倾斜振动状态下的料板,对破碎前的尾砂颗粒进行分选,配合料仓中分设的碾盘和辊筒,同时对尾砂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破碎,增加了破碎机对尾砂颗粒的处理速率,从而提升了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工艺方法的应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稀土尾砂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稀土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砂,尤其是在开采离子型稀土资源的过程中,其中稀土氧化物的有效含量在千分之一左右,在提取稀土后会产生大量的尾砂,堆积存放占用面积,以尾砂为原料开发出其它用途,可以缓解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关于利用稀土尾砂制备砖体的介绍,可参见:汪永清等,利用赣南稀土尾砂制备陶瓷透水砖的研究[J],陶瓷学报,2015(No.3),260-265。
瓷砖和地砖的砖体间具有相似的制备工艺,同时稀土尾砂中含有的氧化硅及金属氧化物成分利于增强瓷砖的物理性能,由于稀土尾砂中存在不同粒径的颗粒,而破碎机在破碎尾砂大颗粒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其中小颗粒的破碎作用,同时小颗粒易填充于破碎大颗粒器具的凹缝中,削弱了破碎机对尾砂大颗粒的破碎效果。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工艺方法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2017100758253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稀土尾砂制备超平抛釉陶瓷砖的方法,通过采用双层坯体和合理的坯体配方及颗粒级配最大限度的将稀土尾砂作为了坯体的主要生产原料,同时通过提高底釉层的始熔温度可尽量排除了坯体中的气体,并且在面釉层中采用耐磨熔块釉既降低了釉面的熔融温度又保证了釉面的耐磨硬度,最后采用了高温保温的方式用于提升砖体的强度和釉面的平整度;该技术方案以稀土尾砂为主要原料和耐磨熔块釉,有效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幅降低了烧成温度,缩短了烧成周期,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该技术方案中未解决稀土尾砂颗粒中大小粒径的混杂状态,在破碎尾砂大颗粒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其中小颗粒的破碎作用,削弱了瓷砖生产工艺中的对尾砂颗粒的破碎效率。
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采用了特殊的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通过设置在料仓上方倾斜振动状态下的料板,对破碎前的尾砂颗粒进行分选,配合料仓中分设的碾盘和辊筒,同时对尾砂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破碎,增加了破碎机对尾砂颗粒的处理速率,且维持了破碎过程的稳定运行,并利用碾盘相对辊筒更长的加工时间,使破碎出的尾砂粗粒先通过排口浸制入混合罐中,增强了破碎机在工艺中的适配性,从而提升了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工艺方法的应用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利用稀土尾砂生产具有仿石材效果瓷砖的工艺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S1、尾砂分碾:将稀土尾砂装入破碎机的料板上,通过料板将尾砂分选导入至两侧的料仓中,料仓的两端分别对尾砂进行辊压和碾磨,分别制得1.2mm以下粒径的尾砂粗粒和0.4mm以下粒径的尾砂细粒;通过对尾砂进行分选,破碎出不同粒径的颗粒,满足瓷砖坯体结构中的原料要求,并避免对尾砂颗粒进行梯度破碎造成的工效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红顺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省红顺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56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