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管模块及其基于3D打印的切割索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7110.2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3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胡韶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C64/106 | 分类号: | B29C64/106;B29C64/20;B29C64/379;B29C64/30;B33Y10/00;B33Y30/00;B33Y40/00;B33Y40/20;B33Y70/10 |
代理公司: | 上海骁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15 | 代理人: | 李天雄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 及其 基于 打印 切割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管模块及其基于3D打印的切割索加工装置,其切割索加工装置包括:打印模块,用于打印出内管,且往内管的内管内腔内填充脂状炸药;换向模块,用于将内管弯转为水平状态,从而便于后续装入外管内;装管模块,用于将外管逐一输出且卡紧固定,以便于内管装入。发明采用3D打印技术边打印内管、边向内管中填充脂状炸药,从而可以使得内管横截面趋于设计标准,而且也解决了目前采用风机炸药、装药时带来的不便。同时利用现有异型管加工技术加工出标准的外管,再将内管装入外管内,最后对外管进行拉伸,使得外管横截面变小以夹紧内管,从而获得趋于标准的切割索形状。这种方式只需要几次拉伸,而且效率极高,最终成品十分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能切割索的加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切割索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聚能切割索是一种利用聚能效应(通常称为“门罗效应”),即炸药爆炸后,起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来切割金属材料,爆破碎片基本是沿炸药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飞散的。带凹槽的装药在引爆后,在凹槽(聚能角)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
在申请人的在先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申请号为2020104732555),已经详细解释了聚能角以及整个切割索横截面形状对于最终切割效果的影响。目前美国NASA也无法将切割索的横截面做到标准形状,因此其加工难度非常大。国内现有的加工方式为先将炸药装入圆管内,然后经过60次以上的拉伸、辊压,逐渐加工成“V”形,其工艺繁复、而且成品率低,效率更是极低。但是发明人在对切割索进行研究时发现,切割索由圆形加工成“V”形其实是很常见的异型管加工技术。但是由于预先在圆管内塞满了炸药,因此导致无法采用现有的异型管加工方式,也就是目前几十年来切割索加工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而且目前国内的切割索加工水平还不及美国NASA所达到的水平。
而随着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异形管(如空调铜管)加工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且3D打印的产品形状可以控制到十分精确,单独加工空心圆管至标准“V”形管完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达到。因此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切割索3D打印工艺及其装置,其采用将炸药调制成脂状,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内管,并随之在内管中填充炸药,最后将内管装入预先加工好的标准“V”形管,再经过几次拉伸即可获得标准的切割索。
在与本案同日申报的、名为“一种切割索3D打印工艺及其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已经公开了通过3D打印获得内管,然后将内管装入外管内加工切割索的工艺。而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另一种基于3D打印的切割索加工装置,其不仅能够打印内管,还能够实现将内管装入外管内,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管模块及其基于3D打印的切割索加工装置,其装管模块能够实现内管装入外管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管模块,包括装管机构,所述装管机构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架、压紧轴、压紧板、压紧电磁铁,所述压紧架上安装有压紧隔板、压紧电磁铁、外管托块,所述外管托块上设置有与外管卡合装配的外管托槽、与压紧轴装配的压紧通孔,所述压紧轴底部穿过外管后与压紧动力板装配固定,所述压紧轴位于压紧动力板、外管托块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压紧弹簧;
所述压紧动力板与压紧伸缩轴一端装配固定,压紧伸缩轴另一端穿过压紧隔板后装入压紧电磁铁内;所述压紧轴顶部穿出外管托块后与压紧板一端装配固定,所述压紧轴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压紧滑槽,所述压紧滑槽与压紧卡合、可滑动装配,所述压紧滚珠可球形滚动地安装在压紧通孔的内壁上;
所述压紧滑槽包括两条沿着压紧轴轴向设置在压紧直槽、以及分别圆滑连接两条压紧直槽两端的第一旋转槽、第二旋转槽,两条压紧直槽在压紧轴轴向上错位,从而使得第一旋转槽、第二旋转槽的两端在压紧轴轴向上错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7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