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8283.6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0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安心;鲁起顺;翟建宇;郑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统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9/02 | 分类号: | C05F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汇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64 | 代理人: | 童强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垃圾 快速 发酵 设备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及其工作方法,涉及湿垃圾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包括由第一热泵风管、第二热泵风管、蒸发器、冷凝器、第三热泵风管、轴流风机、压缩机构成的热泵恒温除湿系统,由换热器、第二风管构成的高效换热装置,采用设置于进气管内的电磁加热线圈,废气处理装置。本发明发酵不需添加辅料,运行成本低;发酵过程无臭味,无废水废气的排放;灭杀病原菌及致命微生物,降解抗生素,无蚊蝇滋生;整体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阶段不会有任何臭气外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整体设备无额外的废水处理设备,进而冷凝所产生的冷凝水外排,降低了设备成本,且无废水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湿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以及一种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的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含水率高,腐烂变质速度快,极易产生异味,在存放和运输环境中容易造成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而且餐厨垃圾以有机质为主,易滋生病菌,变成传播疾病的介质;部分餐厨垃圾被用做猪饲料,会造成重金属、苯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在猪体内的蓄积,人类食用后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餐厨垃圾的处理方式包括:
1、粉碎直排处理:在垃圾产生点对其进行粉碎处理,然后采用水力冲刷,排入市政下水管网,与城市污水合并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这种技术规模化推广会造成污水处理系高处理负荷运转,影响出水水质。
2、填埋处理:餐厨垃圾可以与干垃圾一起进行填埋处理,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降解组分,稳定时间短,有利于垃圾填埋场地的恢复使用,且操作简便,因此应用得比较普遍。
3、肥料化处理: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两种,将有机质转化成植物易吸收利用的形式。
4、饲料化处理:利用生物处理或高温处理对餐厨垃圾进行消毒,消灭致病菌,与制粒技术、挤压膨化和干燥技术等手段综合利用,
5、能源化处理:以焚烧为主,最终产生约5%的利于处置的残余物,产生的热能可转换为蒸汽或者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但餐厨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燃烧时需要添加辅助燃料,投资较大,而且尾气处理较难。
6、生化处理:该技术技术融合了现代高科技微生物工程技术、机电技术、固液分离技术等,微生物以有机垃圾为养分,通过生化处理机为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菌种提供繁殖空间,并对温度、湿度、供氧量等参数进行控制,达到微生物最佳生存环境,从而实现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快速降解。由于餐厨垃圾中富含有机物、氮、磷、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极易被微生物降解,同时含水率较高;餐厨垃圾经过自动分选设备、油水分离设备后,进入生化处理装备,在微生物菌种的协同作用下,对餐饮垃圾进行快速、高效分解,并以CO2、水蒸气和热能的形式排出,在12-24小时内实现无害化,其产出物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整个过程无公害、不存在二次污染,符合国家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原则。
生化处理相对于其他的处理方式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但是目前没有一种有效的生化处理系统和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餐厨垃圾的生化处理;现有技术对餐厨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多采用负压排气,增加设备的加热量和运行成本,前期水分散失能效较低,时间久速率慢,增加了餐厨垃圾的干化时间现有技术无气体循环流程,提高了臭气的处理成本,外排气体无冷凝处理,气体湿度大,对除臭设备的腐蚀性较为严重。现有热风干燥技术多采用干丝热烧技术,热量损失较大,使用寿命短,维修量大。现有集装箱式餐厨垃圾处理设备无散热设备,设备内部在夏天温度较高,影响内部设备的使用寿命。现有设备多采用土建进行废水的处理,工期长,占地面积大。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湿垃圾快速发酵设备及其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统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统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82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