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在制备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791170.1 申请日: 2020-08-07
公开(公告)号: CN112063212B 公开(公告)日: 2021-09-14
发明(设计)人: 严涛;曹文浩;佘志刚;刘昭明;林明晴;林岳光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3/90 分类号: A01N43/90;A01P9/00;A01P7/00;C07D487/14
代理公司: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代理人: 刘明星;朱聪聪
地址: 511458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吲哚 生物碱 化合物 制备 海洋 污损 生物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在制备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所述的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本发明的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当低剂量涂覆于固体表面时,即有明显的抑制海洋生物附着的作用,因此能够用于制备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并且其为天然存在的有机化合物,不会污染水体环境和通过食物链传递导致其在生物体中的富集,对环境友好,安全性高,在有效抑制海洋生物附着的同时,不含铜和锡等重金属元素,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广应用潜力大,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领域,具体涉及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在制备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海洋污损生物是指固着或栖息在船舶和海洋设施水下部位的各类生物,其产生的危害主要为增大阻力,降低航速,增加燃料消耗和CO2排放;堵塞海水管道系统,改变金属腐蚀过程,引发局部腐蚀或穿孔腐蚀;增大动力载荷效应,造成设施的漂移、失衡甚至导致倾覆;与养殖对象(如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妨碍其生长发育,降低产品的品质。

防污涂料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方法之一。然而,传统防污涂料以毒料释放为主要途径,通过毒杀作用抑制污损生物的附着,具有毒性大,有效期短等缺陷,释放出来的防污剂还存在着危害海洋生态环境的风险,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环保防污剂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热点。

由于海洋污损生物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其中危害较大且难以清除的种类主要是具石灰质外壳、营固着生活的无柄蔓足类(藤壶)和双壳类软体动物(贻贝和牡蛎)。因此,防污化合物筛选测试工作多以无柄蔓足类和双壳类为测试对象。

在热带沿岸海域,网纹藤壶是无柄蔓足类的典型代表,并且是污损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的种类;翡翠贻贝则是东海和南海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也是附着在船舶、航(浮)标和水产养殖设施上重要的污损生物种类。因此,本发明的验证试验采用网纹藤壶和翡翠贻贝作为实验对象,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污损生物通常分为两个生活阶段,从幼虫脱出卵膜发育至时断时续地探索物体表面准备附着变态为止,为浮游生活阶段;一旦幼虫选好定居位置,在附着基表面附着、变态形成幼体后,则为固着或附着生活阶段。从污损角度来看,其对人类产生危害始于固着或附着以后。如能有效地抑制幼虫的附着变态,就能达到防除的目的。因此,本发明采用该两类海洋生物的幼虫为实验对象来检验化合物的防污效果,是具有科学合理性和代表性意义的。

弄清海洋生物天然化学防污作用机制可为开发无公害防污技术提供借鉴,而且海洋生物本身也应是新型防污剂的重要来源。基于相关物质在海洋生物体中的含量比较少,且结构相对复杂,不便于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故从资源量大,便于种植栽培的陆生植物中寻找天然防污剂,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苯并二氮吲哚二酮生物碱化合物,名称为(5aS,13aS,14aS)-5-乙酰基-14a-(2-甲基-3-烯-2-基)-5a,13a,14,14a-四氢苯并[5',6'][1,4]二氮杂平[1',2':1,5]吡咯[2,3-b]吲哚-7,13(5H,12H)-二酮,英文名称为(5aS,13aS,14aS)-5-acetyl-14a-(2-methylbut-3-en-2-yl)-5a,13a,14,14a-tetrahydrobenzo[5',6'][1,4]diazepino[1',2':1,5]pyrrolo[2,3-b]indole-7,13(5H,12H)-dione,无色晶体,从一株红树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H010中分离得到。其分子式为C25H25N3O3,分子量为415,化学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11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