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盐酸氯苯胍及其联合用药和在治疗巴贝虫病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4649.0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3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殷梦;张皓冰;陶奕;霍乐乐;姜斌;魏玉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K31/155 | 分类号: | A61K31/155;A61K45/06;A61K31/7056;A61K31/7052;A61K31/122;A61P3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0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酸 氯苯 及其 联合 用药 治疗 巴贝虫病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盐酸氯苯胍及其联合用药和在治疗巴贝虫病中的应用。该联合用药组合物包括盐酸氯苯胍与大环内酯类抗菌素的组合,或盐酸氯苯胍与抗疟药的组合。本发明采用盐酸氯苯胍与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或阿托伐醌联合用药组合针对巴贝虫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较临床常用的阿托伐醌+阿奇霉素组合具有较优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引起复燃及二代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盐酸氯苯胍及其联合用药和在治疗巴贝虫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由巴贝虫感染所致的传染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该病以蜱为传播媒介或者经输血传染。巴贝虫在分类上属于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顶端复合物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sida),梨浆虫亚纲(Piroplasmia),梨浆虫目(Piroplasmida),巴贝虫科(Babesiidae)的巴贝虫属(Babesia)。目前已经鉴定出超过100种能够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巴贝虫,而能够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microt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杜氏巴贝虫(B.duncani)、猎户巴贝虫(B.venatorum)等。
巴贝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红细胞(包括人红细胞)内,引起巴贝虫病。人感染巴贝虫后,会出现贫血、高热、血红蛋白尿、黄疸、肝细胞坏死、脾脏及骨髓增生等症状,急性发病时的症状与疟疾发作很相似。由于该病症状与流感和疟疾相似,易造成临床的漏诊误诊。
小鼠感染巴贝虫后7-10天可通过血涂片染色进行镜检查到原虫。但由于巴贝虫有“自匿”的特点,10天或更长时间后巴贝虫会隐匿于宿主体内,出现近似于“痊愈”的无症状状态,这时血涂片镜检难以在血液中查及虫体,但在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又会出现病症,可在血液中重新查到虫体。在人群中该病原体带虫者较多,在新生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不全者和切除了脾脏的感染者中,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输血过程中,如供血者是无症状带虫者,尽管在血液中难以检出原虫,但依然可以感染受血者。
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一般是在被蜱虫叮咬的1~4周之后发病,或者是在输血1~9周之后发病。目前临床上尚没有疗效较好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B.microti感染的治疗,重度感染患者(如寄生虫血症≥10%、溶血严重、脏器衰竭患者)一般采用换血疗法同时配合维持疗法;对于寄生虫血症持续3个月以上但无发病症状的病人以及轻度或中度感染的病人,一般采用抗疟药和抗生素联用。较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阿奇霉素、阿托伐醌、克林霉素和奎宁等,多采用连续7~10天的药物配伍治疗,如奎宁与克林霉素、奎宁与阿奇霉素、阿托伐醌与阿奇霉素联用等。据文献报道,巴贝虫病的临床用药疗程一般须在10~15天,这些治疗方案长期用药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常见治疗效果不佳和易复发的报道,且在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失败案例,亟需寻找新的有效临床治疗药物或方案。所用的药物治疗方案疗效不佳,尤其对于重症病例的治疗常见失败情况,部分患者临床“治愈”后,在免疫力低下状况下又出现复发。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盐酸氯苯胍在制备治疗巴贝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盐酸氯苯胍的联合用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该联合用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巴贝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盐酸氯苯胍在制备治疗巴贝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盐酸氯苯胍作为一种兽药,在可食用的动物,如鸡、兔和鱼类等饲养中广泛使用,疗效高,毒性小,适口性好。该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90年版,一部)收入的品种。未见其动物残留对人体有害的报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46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相似模拟试验的开挖设备
- 下一篇:户外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