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成像镜头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4978.5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7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森;魏初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2B7/00;G03B17/02;G03B17/12;G03B30/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秦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成像 镜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多个透镜以及遮光元件。镜筒具有安装部。各透镜具有分别一朝向物侧、像侧的物侧、像侧力学面。遮光元件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光学成像镜头根据遮光元件材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0微米RA1‑RA2≦450微米或‑200微米≦RA1‑RA2≦‑300微米。并且,安装部可承接遮光元件。安装部具有朝向像侧的一承接面。承接面与和承接面最靠近的一光学元件于平行光轴方向有一最小距离。此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5.000微米。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良好的组装良率及光学成像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不断演进,除了要求镜头轻薄短小、镜头的成像质量也同样重要,而除了透镜的面形或透镜间的空气间隙等参数会影响光学成像质量,透镜与遮光元件在组装时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光学成像质量的一大因素。
为了发展更好的光学成像质量以及缩小镜头占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荧幕的面积比,最靠近物侧的透镜最大半径设计得越来越小,越靠近像侧的透镜的最大半径则相对较大。并且,以往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元件与镜筒的安装部之承接面即使距离很近,也都会保持大于30微米以上的距离,使透镜的毛边不至于牴触安装部,造成组装不精确的问题,当透镜的最大外径较前一片透镜的最大外径大很多,组装时可能出现透镜、遮光元件及镜筒安装部等光学元件彼此力矩不平衡而导致遮光元件形变或是使整个光学成像镜头偏心进而影响到光学成像质量等问题。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能提升组装良率同时维持良好的光学成像质量且技术上可行的光学成像镜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具有良好的组装良率及光学成像质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多个透镜以及遮光元件。镜筒具有安装部。这些透镜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光轴依序设置,且各透镜皆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面。这些物侧力学面与这些像侧力学面皆用以接受承靠力。遮光元件的材质为金属。从遮光元件往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物侧力学面的内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为RA1,从遮光元件往物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像侧力学面的外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为RA2。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0微米RA1-RA2≦450微米。安装部可承接遮光元件,且安装部具有朝向像侧的一承接面。该承接面与和承接面最靠近的一光学元件于平行光轴的一方向有一最小距离。此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5.000微米。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多个透镜以及遮光元件。镜筒具有安装部。这些透镜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光轴依序设置,且各透镜皆具有一朝向物侧的物侧力学面及一朝向像侧的像侧力学面。这些物侧力学面与这些像侧力学面皆用以接受承靠力。遮光元件的材质为塑料。从遮光元件往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物侧力学面的内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为RA1,从遮光元件往物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像侧力学面的外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为RA2。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00微米≦RA1-RA2≦-300微米。安装部可承接遮光元件,且安装部具有朝向像侧的承接面。承接面与和承接面最靠近的光学元件于平行光轴的一方向有一最小距离。此最小距离小于或等于5.000微米。
进一步,其中遮光元件在平行于光轴的一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为T1,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1≧180微米。
进一步,其中与承接面最靠近的光学元件在平行于该光轴的一方向上的最大厚度为T3,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3≦255微米。
进一步,其中遮光元件往物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像侧力学面相较于安装部的承接面更靠近像侧。
进一步,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D1/D2≦2.500,其中D1为遮光元件往像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外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且D2为遮光元件往物侧数来的第一个透镜的外缘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未经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49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