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闸门的非线性波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5436.X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7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智慧基础设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06 | 分类号: | G01N29/06;G01N29/4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闸门 非线性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闸门的非线性波检测方法,先通过波速计算,确定兰姆波的群速度与频率板厚乘积的关系,然后进行耦合优化,减少兰姆波漏入水中的能量,增大兰姆波在闸门板中的能量,采用7个换能器激励波同时到达聚焦点,在聚焦点产生最大的散射波,提升信噪比,得到检测信号,在频谱中提取激励波的整数倍频成分,将倍频成分相加,作为该聚焦点的损伤程度,依次变换聚焦点,形成整个闸门的损伤图像;本发明将构造散射的线性波去除,仅采用损伤散射的非线性波检测闸门,使兰姆波能检测构造复杂的金属板,能在不影响闸门挡水的同时开展检测;能够实现闸门整体的损伤可视化,定量表征各点的损伤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闸门的非线性波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水工闸门是一种薄壁金属结构,容易受老化、冻融、腐蚀、空蚀发生破坏。在不影响挡水的情况下,定期对水工闸门开展无损检测,是保障工程安全、实现科学养护的关键,为此需要发展一种水下闸门的整体、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现行的水工闸门检测主要为涂层、腐蚀量检测,通过闸门的蚀余厚度结合应力计算,评估闸门安全。现行检测方法只能逐点检测,不能评估闸门整体的安全性,闸门安全存在隐患。特别对于高坝大库的深水闸门、跨度近百米的大跨闸门来说,结构失效风险更高,更需要整体检测方法。
目前成熟的整体检测方法有A扫、B扫、C扫。A扫针对板的一点激励、接收超声波,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超声信号,可以检测板厚方向的缺陷;B扫针对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个竖向截面,探头沿一条线运动,横坐标是探头的位移,纵坐标是板的厚度;C扫针对板固定深度的一个水平截面,如图13所示,探头在板表面移动,将特定深度的信号成像。可见,上述扫描过程需要移动探头,费时费力。
对于金属板而言,一种较为常用的整体检测方法为导波检测。当导波遭遇损伤时,会发生散射现象。通过采集、分析散射波,可以反向推求是否出现损伤、损伤的位置、损伤的大小等信息。导波检测的优点在于:检测时无需移动探头的位置,通过导波在板内的传播、散射、回传,可以实现大面积的整体探测。同时,当在金属板一侧有水时,导波方法依然具备良好的检测能力。
然而,闸门并非光滑的金属板,其表面常设有加劲、铆接等构造,由于构造也会引发导波的散射,构造散射可能淹没损伤散射,导致损伤无法识别。室内实验显示,仅采用损伤的线性散射波,只能检测出远离构造的损伤(此时损伤的线性散射未被构造散射淹没),存在检测盲区,而现实中的损伤很可能发生在构造附近(如开孔处的疲劳裂纹)。因此,虽然兰姆波能较好的检测光滑的金属板,却难以应用于具有复杂构造的闸门检测。同时,闸门的常见损伤,如腐蚀、疲劳、螺栓松动等,难以通过线性散射波检测。
其实,损伤散射除去线性成分,还包括非线性成分。损伤的线性散射,其频率和构造散射波频率相同,而损伤的非线性散射,其频率为构造散射波的整数倍。通过时频分析,可以分离线性散射与非线性散射。由于非线性散射只可能来自于损伤,仅考虑非线性散射波,就可以探测、定位、量化损伤,能够避免构造线性散射波的干扰,使兰姆波能够应用于构造复杂的构件检测中,从而解决水下闸门整体无损检测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闸门的非线性波检测方法,能够实现闸门整体的损伤可视化,定量表征各点的损伤程度,不受闸门复杂构造的干扰,检测无盲区,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下闸门的非线性波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波速计算
通过查阅工程资料、现场测量、结合监测资料反演,确定闸门面板的长、宽、厚、弹性模量、泊松比;求解兰姆波的波动方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智慧基础设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智慧基础设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54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