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95636.5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0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许秀飞;程淑明;德军;雍海泉;董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1/00 | 分类号: | C21D11/00;C21D9/56;C21D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代玲 |
地址: | 401147***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钢 立式 退火炉 炉膛 压力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道,每个炉塔对应设置有至少一根所述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铅垂设置,且所述进气管道从底端进气,所述进气管道的顶端封闭,所述进气管道与相应炉塔之间设置有至少两处进气支管,同一炉塔对应的各进气支管沿高度方向排布,每条所述进气支管上均设置有用于调整进气流量的进气阀门;
排气管道,每个炉塔对应设置有至少一根所述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铅垂设置,且所述排气管道从顶端排气,所述排气管道的底端封闭,所述排气管道与相应炉塔之间设置有至少两处排气支管,同一炉塔对应的各排气支管沿高度方向排布,每条所述排气支管上均设置有用于调整排气流量的排气阀门;
其中,各所述进气管道设置在相应炉塔的前面,各所述排气管道设置在相应炉塔的背面;或各所述进气管道设置在相应炉塔的背面,各所述排气辊道设置在相应炉塔的前面;
在各炉塔的炉膛中均设置有上换向辊和下换向辊,沿钢带进给方向,单个炉塔内的上换向辊和下换向辊依次交错排布;
炉喉处于相应两炉塔的底部之间,若将相邻的任两个炉塔定义为第一炉塔和第二炉塔,第一炉塔和炉喉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一下换向辊,第二炉塔和炉喉的交汇处设置有第二下换向辊,第一炉塔中最临近炉喉的上换向辊定义为第一上换向辊,第二炉塔中最临近炉喉的下换向辊定义为第二上换向辊,钢带依次从第一上换向辊的上方绕过、从第一下换向辊的下方绕过、从第二下换向辊的下方绕过,再从第二上换向辊的上方绕过;
钢带与各炉侧壁之间无换向辊,且钢带与炉喉的底部之间无换向辊,炉喉处对应钢带距离炉喉底面的距离为L1,炉侧壁处对应钢带与炉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第一上换向辊、第二上换向辊、第一下换向辊和第二下换向辊的直径均为D,第一下换向辊和第二下换向辊的安装高度一致,则L1≤D/5,L2≤D/5,L1≤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同一炉塔的炉膛中,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排气管道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炉塔的炉膛中,钢带均将相应炉膛的空间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其中,各所述进气支管均位于相应的所述下部空间中,各所述排气支管均位于相应的所述上部空间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炉塔内的预设炉膛压力大于第二炉塔内的预设炉膛压力,则第一下换向辊比第一上换向辊距离相应炉侧壁的距离更近,使第一上换向辊至第一下换向辊之间的钢带距相应炉侧壁的距离沿由上至下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炉喉内还设置有第一炉喉换向辊和第二炉喉换向辊,所述第一下换向辊、第一炉喉换向辊、第二炉喉换向辊及所述第二下换向辊沿钢带路径依次设置,第一炉塔内的预设炉膛压力大于第二炉塔内的预设炉膛压力,则第二炉喉换向辊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炉喉换向辊的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炉喉换向辊位于所述第二炉喉换向辊的正上方;或在水平方向上,第一炉喉换向辊比所述第二炉喉换向辊更靠近所述第二下换向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同一炉塔中,各所述进气支管与各所述排气支管在高度方向上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总管和排气总管,各所述进气管道均与所述进气总管连接,各所述排气管道均与所述排气总管连接,所述进气总管设置在退火炉的底部,所述排气总管设置在所述退火炉的顶部。
8.一种带钢立式退火炉的炉膛压力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炉膛压力时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炉膛压力控制系统,且炉喉处于相应两炉塔的底部之间,所述炉膛压力控制方法包括:通过所述进气阀门调整各所述进气支管的流量,使各进气支管的流量由下至上依次递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563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