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接驳廊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5921.7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嗣阳;唐飞;李星洲;沈倍刚;常金彪;李文喜;胡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3/10 | 分类号: | B61B13/10;B61B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真空 管道 交通 接驳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接驳廊桥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固定廊体,固定廊体与装有定位贴紧机构的伸缩对接体构成水平移动副;伸缩对接体的后端通过补偿密封环节连接固定廊体的内端;伸缩对接体的一端具有吻合端面,吻合端面具有周圈嵌槽,周圈嵌槽内嵌固密封圈,密封圈的截面两侧具有高出吻合端面的凸边,与车体表面构成密封副。采用本发明后,当伸缩对接体的吻合端面贴靠车体表面时,定位贴紧机构可以使两者之间贴紧,从而使密封圈产生弹性变形,形成可靠的多道密封,同时借助补偿密封环节保证伸缩对接体与固定廊体之间的密封,达到将真空通道与接驳通道及列车内有效隔离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驳廊桥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接驳廊桥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速飞行列车是“近地高速飞行”的第五代交通工具,其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与地面脱离接触消除车轨摩擦、减弱车轨振动,利用内部接近真空的管道线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噪声。高速飞行列车运行过程中,真空运行环境下的接驳是除列车行驶外最耗时的部分,因此接驳的效率直接影响列车效率。
据申请人了解,现有接驳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管段复压,即通过封闭一段管道,将其复压至大气压后,乘客再上/下车,该方案需要大量充放气设备实现气压的进站通气、出站抽真空,不仅体积大、而且基建及运营成本高、耗时长,难以实施;二是接驳廊桥,即通过廊桥与列车对接,形成密封通道,列车通过廊桥与外界大气联通,乘客通过廊桥上/下车,现有接驳廊桥方案虽比管段复压接驳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但普遍存在列车定位停靠后,车体与接驳廊桥对接后难以可靠密封隔离外部真空环境的问题。
检索可知,申请号为201711087916 .5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车站与真空管道中高速列车车厢的接驳装置,由通道、通道门、系统隔离薄膜套、定位柱、机械动力设备及各附属结构共同构建的复合装置;该装置能把车站常压系统与真空管道内真空系统的列车车厢常压系统接驳联通,让乘客安全地从车厢走出、进入车站或从车站走入车厢,却不会破坏真空管道中的真空度。此技术方案的列车车体上需要设置凹槽完成对接,难以保证可靠密封,且导致车体的流线型被破坏,不利于列车运行时气动阻力和风噪的减小;此外其密封门设置于通道内侧,内侧门占用内部空间不利行走,且不易维护,对密封要求也会提高。
此外,申请号201810224890 .2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真空接驳系统,包括过渡舱体、金属波纹管和对接框,过渡舱体的前端设有密封舱门,过渡舱体的后端与金属波纹管的一端连接,金属波纹管的另一端与对接框连接,对接框用于与磁悬浮列车对接,金属波纹管内设有伸缩过道,伸缩过道的一端与对接框连接,过渡舱体的底部设有伸缩过道滑槽,伸缩过道的另一端设置于伸缩过道滑槽内,过渡舱体与对接框之间连接有电动缸,电动缸带动对接框进行位移,使金属波纹管随伸缩过道沿伸缩过道滑槽移动,金属波纹管用于磁悬浮列车和车站的柔性对接。理论分析和实验可知,其O型橡胶圈密封的曲面密封效果欠佳,曲面对接的精度无法保证,因此不能保证可靠的密封;此外对接口采用磁吸提供密封力,需要在飞行列车车体上添加磁性物质作为对接副,增大了飞行列车的载荷,降低了运载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以确保可靠密封的适用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接驳廊桥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真空管道交通的接驳廊桥系统,包括设有位于真空管道外的密封门的固定廊体,所述固定廊体与装有定位贴紧机构的伸缩对接体构成水平移动副;所述伸缩对接体的后端与补偿密封环节的一端连接,所述补偿密封环节的另一端与固定廊体的内端连接;所述伸缩对接体邻近列车门的一端具有与列车车体表面形状适配的吻合端面,所述吻合端面具有周圈嵌槽,所述周圈嵌槽内嵌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截面两侧具有高出吻合端面的凸边,与车体表面构成密封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59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