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7034.3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5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胡必林;胡涛涛;李健;蔡飞;胡程;徐静林;胡豪杰;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天星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06 | 分类号: | H01B11/06;H01B7/17;H01B7/18;H01B7/22;H01B7/28;H01B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王怡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家居 数据 电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包括外保护层、内保护层和骨架,所述骨架设置在内保护层的内侧,所述外保护层设置在内保护层的外侧,所述骨架包括柱形芯和分架,所述分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架设置在柱形芯的表面,所述分架的表面开设有线缆槽,该线缆槽内设置有多个分线,所述线缆槽的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滑口,所述线缆槽的另一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滑口内穿设有分隔板,该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通过设置在分架上的线缆槽上设置有多个可对放置在线缆槽内的多个分线进行分隔,进而实现分线之间信号风屏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分线之间有信号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量越来越大,用户对网络传输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百兆网络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千兆网络甚至万兆网络也越来越普遍。数据电缆做为网络传输的媒介,选择合适的型号就至关重要。传统的超五类、六类数据电缆只能满足百兆、千兆网络传输要求,而要满足更高等级的万兆网络传输要求则需要选用超六类数据电缆。
目前现有的数据电缆包括十字形骨架以及设置在十字形骨架外部的护套,骨架的安装槽内设置有多组分线,分线与分线之间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处线相互干扰,进而影响信号的传输,并且现有的数据电缆在寒冷地区作为户外使用时,雨雪容易堆积在电缆上,且一部分雪会结冰悬挂在电缆的下方,进而造成电缆的重量增加,容易造成电缆的断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包括外保护层、内保护层和骨架,所述骨架设置在内保护层的内侧,所述外保护层设置在内保护层的外侧,所述骨架包括柱形芯和分架,所述分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架设置在柱形芯的表面,所述分架的表面开设有线缆槽,该线缆槽内设置有多个分线,所述线缆槽的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滑口,所述线缆槽的另一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滑口内穿设有分隔板;
所述内保护层的内侧开设有多个与分架对应的条形卡槽,所述分架通过条形卡槽与外保护层卡接,所述内保护层的内壁与分架上的线缆槽对应位置嵌设有第一屏蔽板。
优选的,所述柱形芯的内部穿设有加强丝。
优选的,所述分隔板包括绝缘板和第二屏蔽板,所述第二屏蔽板设置在绝缘板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外保护层的内部嵌设有对称设置的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的内部穿设有电阻较大的通电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均为铝箔板,所述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的厚度在1.0-1.4mm之间。
优选的,所述分线穿设完成后,相邻所述分线通过分隔板分隔。
优选的,所述内保护层和骨架均采用交联聚乙烯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外保护层的内部设置有铠装层。
优选的,所述加强丝为多个钢丝制成。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智能家居用数据电缆,通过设置在分架上的线缆槽上设置有多个可对放置在线缆槽内的多个分线进行分隔,进而实现分线之间信号风屏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分线之间有信号的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天星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天星电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70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缆生产用绞线机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