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的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7260.1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8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曹世杰;陈廷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1/64;F24F11/74;F24F13/02;F24F13/28;F24F110/6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王依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污染源 工业建筑 送排风 耦合 通风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的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该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包括送风系统、排风系统和控制系统;送风系统包括一组送风装置、连接送风装置和送风口的送风管道、设置于建筑一侧墙壁的送风口、室内操作台、颗粒物监测传感器、设置于建筑另一侧墙壁的两个出风口和设置于出风口的过滤装置;排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操作台上层区域及建筑顶部的排风装置、和排风装置连接的排风管道,排风装置由排风机组成;控制系统包括监测单元和与监测单元实时连接的控制单元。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通风方式在高污染源工业建筑所面临的通风量巨大导致通风能耗过大、通风效率过低、通风效果不显著等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建筑通风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的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建筑的室内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冶金、炼钢等工业领域,由于其工艺特殊性,极易导致室内颗粒物浓度升高,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长期暴露于恶劣的工业建筑环境也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最终严重危害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此,采用通风系统提供合理的气流组织可有效降低颗粒物浓度,进而减少室内人员的颗粒物暴露风险。气流组织与通风系统及装置密切相关,如送、出风口大小和位置、送风量和送风气流方向等,不同形式的气流组织也将影响室内空气龄和颗粒物去除效率。
目前工业建筑通风系统主要采用混合通风、置换通风和局部通风等方式。混合通风在混合稀释过程中易造成清洁区的二次污染。置换通风可以有效去除室内污染物,但在高大空间中难以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且污染物去除响应较慢,空气龄较大。局部通风可快速、针对性地去除目标污染物,但该方式不直接向操作区域提供新风,导致操作区空气龄较大。综上,单独使用以上三种通风方式仍将面临通风能耗过大等难题,且无法满足工业建筑“安全、健康、节能”的室内环境营造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的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通风方式在高污染源工业建筑所面临的通风量巨大导致通风能耗过大、通风效率过低、通风效果不显著等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的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包括送风系统、排风系统和控制系统;
送风系统包括一组送风装置、连接送风装置和送风口的送风管道、设置于建筑一侧墙壁的送风口、室内操作台、颗粒物监测传感器、设置于建筑另一侧墙壁的两个出风口和设置于出风口的过滤装置;
排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操作台上层区域及建筑顶部的排风装置、和排风装置连接的排风管道,排风装置由排风机组成;
控制系统包括监测单元和与监测单元实时连接的控制单元。
进一步优选地,送风口中心层面高度与操作台高度相同,一个出风口中心层面高度低于操作台高度,另一个出风口中心层面高度高于操作台高度,排风装置位于室内操作台正上方区域。
进一步优选地,送风系统的送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对侧墙壁。
进一步优选地,送风装置用于提供新风,送风装置具备多种新风量调节功能,新风经由送风装置进入送风管道,再由送风口送入操作台区域。
进一步优选地,排风装置具备多种排风量调节功能,附带颗粒物的建筑上层区域空气经由排风装置进入排风管道。
进一步优选地,颗粒物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操作台的台面角落位置,实现操作台附近区域的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适用于高污染源工业建筑送排风耦合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72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