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契约测试下的风险应对的测试策略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7644.3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9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江;赵思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契约 测试 风险 应对 策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契约测试下的风险应对的测试策略,涉及软件测试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使用基于风险的测试进行定性的分析;使用契约测试,针对风险识别高的业务进行整体服务间调用的定量分析;通过契约测试生成的准确服务业务调用关系,精准判断高风险处的范围对应的业务调用范围,进而再次判断识别范围是否准确,且针对已识别高风险处可再次缩小实际执行范围。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契约测试下的风险应对的测试策略,通用性强且成本低,将契约测试和基于风险的测试进行完美的结合,针对已识别高风险处可再次缩小实际执行范围,提高测试效率及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契约测试下的风险应对的测试策略。
背景技术
目前质量保证领域最流行的3种策略为基于需求的测试,基于用户的测试和基于风险的测试。基于风险的测试最早起源于Boris Beizer 1983年的《软件测试技术》一书,提及测试时需要考虑到风险。接下来James Bach在1995年第一次介绍了基于风险的测试(RBT),然后又在1999年在《启发式基于风险的测试》(“Heuristic Risk-based Testing”)中更详细的描述。
基于风险的测试定义:根据软件产品的风险度通过出错的严重程度和出现的概率来计算,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度来决定测试的优先级和测试的覆盖率。
传统基于风险的测试分析流程为:列出软件的所有功能和特性;确定每个功能出错的可能性;如果某个功能出错或欠缺某个特征,对用户的影响有多大;计算风险度;根据可能出错的迹象,来修改风险度;决定测试的范围,编写测试方案。与出错可能性相关的属性包含使用频率、使用复杂度和实现复杂度。与风险的结果相关的属性包含用户结果、业务结果和测试的结果。
当分析完成后,则按照分析结果,开始具体的测试执行相关工作,每一个高风险必须被正向测试用例及负向测试用例所覆盖。另外,至少50%与高风险相关的测试用例应该具有最高等级的测试用例优先级。中间等级的风险主要由正向测试用例覆盖。
随着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伴随着CICD、Devops的开展,质量和效率则成为一组追求更好目标的关键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更快的交付有价值的可工作的软件,则成为每一个交付团队的人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基于风险的测试一方面过分依赖于人员经验及主观判断,另外非定量的分析可能导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场景和分析结果的偏差,分析完后大量的测试用例不仅会造成测试时间长,成本大的问题,且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这成为基于风险的测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通用性强且成本低的方法,结合契约测试和基于风险的测试,将人工经验产出的定性的分析和技术手段得出的精准的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已识别高风险处可再次缩小实际执行范围,提高测试效率及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一种通用性强且成本低的方法,结合契约测试和基于风险的测试,将人工经验产出的定性的分析和技术手段得出的精准的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已识别高风险处可再次缩小实际执行范围,提高测试效率及准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契约测试下的风险应对的测试策略,结合了契约测试和基于风险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使用所述基于风险的测试进行定性的分析;
步骤(2):使用所述契约测试,针对风险识别高的业务进行整体服务间调用的定量分析;
步骤(3):通过所述契约测试生成的准确服务业务调用关系,精准判断高风险处的范围对应的业务调用范围,进而再次判断识别范围是否准确,且针对已识别高风险处可再次缩小实际执行范围。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基于风险的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列出软件的所有功能和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76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