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7964.9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8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曹世杰;任宸;冯壮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1/64;F24F11/77;F24F11/79;F24F13/02;F24F13/14;F24F13/28;F24F110/70;F24F110/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王依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导流 通风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该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一侧墙壁上端的送风单元、设置在工作台一侧端的监测单元和与监测单元信号连接的控制单元;送风单元包括呈敞口式结构的送风腔体、设置在送风单元敞口位置且初始位置呈水平布置方式的可变式导流板、设置在送风单元一侧墙壁外部的送风管道和设置在送风管道一侧端部的空调机组;检测单元包括CO2和PM2.5传感器;控制单元包括旋转式铰接单元、设置在可变式导流板1后端的变换控制器和风机组件的流量控制器。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机械通风系统无法自适应室内环境参数实时变化需求且采用恒定送风参数导致通风能耗过大等难题,营造安全、健康且节能的建筑室内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设备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通风和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大户,其所占建筑总能耗比例逐渐增大,同时也造成了建筑能源浪费甚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通风和空调系统均为机械通风系统,该系统采用恒定甚至不合适的送风参数(包括送风方式、方向和速度)实现建筑室内环境调节,故无法有效满足室内污染源或人员数量的实时变化需求,也无法实现最优送风参数实时调控。为此,发展一种可自适应调节、在线监控的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可有助于营造安全、健康且节能的建筑室内环境。
导流通风主要以贴附式射流的原理进行工作,通过将送风口设置于建筑一侧墙壁且靠近建筑顶部位置处,利用顶部或竖直壁面形成贴附效应,将送风气流输送至地面,进而将新风最大限度地输送到工作区,降低工作区污染暴露风险。然而,该导流通风方式只适用于贴壁设置的情况,对于高大空间或具备更多分区的建筑类型,中间工作区域的通风效率或污染物去除效果大为下降;对于顶部壁面或两侧墙壁无法使用的情况,该导流通风方式无法实现自适应调节,最终导致通风系统失效;现有导流通风方式的调节方向为水平0°和竖直90°方向,调节幅度大,无法实现小角度精准调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及控制方法,解决了传统机械通风系统无法自适应室内环境参数实时变化需求且采用恒定送风参数导致通风能耗过大等难题,营造安全、健康且节能的建筑室内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化导流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建筑一侧墙壁上端的送风单元、设置在工作台一侧端的监测单元和与监测单元信号连接的控制单元;
送风单元包括呈敞口式结构的送风腔体、设置在送风单元敞口位置且初始位置呈水平布置方式的可变式导流板、设置在送风单元一侧墙壁外部的送风管道和设置在送风管道一侧端部的空调机组,空调机组连接一侧端的新风单元与另一端部的回风管道,新风单元将外界新风送入空调机组,回风管道连接建筑另一侧墙壁下端的回风单元,回风单元将室内空气通过回风管道送入空调机组;
检测单元包括CO2和PM2.5传感器,检测单元实时监测工作区域的CO2和PM2.5浓度数值;
控制单元包括旋转式铰接单元、设置在可变式导流板1后端的变换控制器和风机组件的流量控制器。
进一步优选地,可变式导流板包括4个导流板,4个导流板依次滑动连接,可变式导流板与送风单元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可变式导流板一侧端部设置在所述送风单元敞口位置的中心层面位置,可变式导流板侧壁通过旋转式铰接单元与送风单元进行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可变式导流板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可变式导流板旋转和伸缩的变换控制器,可变式导流板初始长度为单个导流板的长度,可变式导流板伸缩的最大长度为初始长度的4倍,可变式导流板初始位置设置为水平方向,可变式导流板最大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角度均为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79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