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00852.4 | 申请日: | 202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1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成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丹丹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K13/06;C08K7/14;C08K9/06;C08K9/02;C08K3/02;C08K9/00;C08K3/22;C08K9/10;C08K3/36;C08K3/38;C08K5/134;C08K5/132;C08J7/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氧化 紫外线 尼龙 66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极其制备方法,其中尼龙66树脂包括基体,基体主要由尼龙66、分散剂、紫外吸收剂、抗氧剂、改性添加料、玻璃纤维等组分制备得到,其中改性添加料包括改性硅粒子、改性二氧化铈、二氧化钛和多巴胺,改性硅粒子以晶体硅粒子为主体,晶体硅粒子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无机粒子,能够对紫外线进行折射,提高成品的抗紫外性能。本发明工艺设计合理,组分配比适宜,制备得到的树脂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紫外线性能,同时力学性能也较为优异,可适用于多种领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尼龙66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学名为聚己内酰胺,俗称尼龙,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酰胺键,尼龙材料本身性能优异,具备良好的初性、易加工性等特点,尤其是耐摩擦性能优异。尼龙种类繁多,有尼龙6、尼龙6等,可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等领域。
聚己二酰己二胺,俗称尼龙-66,可用作机械附件,如齿轮、润滑轴承;代替有色金属材料做机器外壳,汽车发动机叶片等。也可用于制合成纤维;现如今,随着对尼龙66材料的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其抗紫外性能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所述尼龙66树脂包括基体,所述基体表面通过表面处理剂改性;所述基体各组分原料包括:以重量计,尼龙6640-50份、分散剂1-1.2份、紫外吸收剂1-1.5份、抗氧剂1-3份、改性添加料10-15份、玻璃纤维15-18份。
较优化的方案,所述改性添加料各组分原料包括:以重量计,改性硅粒子10-15份、改性二氧化铈10-12份、二氧化钛6-8份、多巴胺25-30份。
较优化的方案,所述表面处理剂各组分原料包括:以重量计,多巴胺20-25份、氧化石墨烯8-12份、填料8-10份。
较优化的方案,所述填料主要由乙酸钙、偏钒酸钙、PVP制备得到。
较优化的方案,所述抗氧剂为二苯胺、对苯二胺、双十二碳醇酯、三辛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
较优化的方案,所述紫外吸收剂为邻羟基苯甲酸苯酯、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的任意一种。
较优化的方案,一种基于二氧化钛的抗紫外线尼龙66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物料;
2)改性添加料的制备:
a)取晶态硅粒子,置于浓硫酸、双氧水混合溶液中浸泡,冷却分离,洗涤干燥,得到物料A;取物料A,无水乙醇溶解,搅拌,再加入硅烷偶联剂,70-80℃下搅拌反应20-24h,冷却离心,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硅粒子;
b)取硼酸、尿素、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加入二氧化铈,超声搅拌,真空干燥,再在氮气保护下煅烧,煅烧温度为890-910℃,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改性二氧化铈;
c)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溶液、乙醇混合,搅拌溶解,加入多巴胺的盐酸溶液,超声分散,再加入改性二氧化铈,25-28℃下搅拌2-3h,接着加入改性硅粒子和二氧化钛,继续搅拌,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改性添加料;
3)基体的制备:取尼龙66、分散剂、紫外吸收剂、抗氧剂、玻璃纤维和改性添加料,经高速混合机混合,熔融挤出,加工成型,得到基体;
4)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丹丹,未经成丹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08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