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01858.3 | 申请日: | 202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1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崇滨;尹增山;杜阳;李邵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
主分类号: | B64G1/10 | 分类号: | B64G1/10;B64G1/22;B64G1/44;B64G1/5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3 | 代理人: | 李镝的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近 空间 持续 飞行 卫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在轨道高度80千米~200千米的临近空间持续飞行,所述临近空间的大气环境为稀薄大气,包括:舱体,被配置为容置卫星平台和动力系统;热控外壳,被配置为包裹所述舱体,以将所述舱体内的温度维持在阈值温度以下;天线,被布置在所述热控外壳上;太阳翼,被布置在所述舱体的体侧,以带动所述舱体在稀薄大气环境下维持上升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小卫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
背景技术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原因,临近空间的战略价值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因其显著特点和潜在的军民两用价值而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很多国家目前正纷纷投入大量的经费,积极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另外越来越多的飞行器系统在临近空间(20km~100km)环境中运用,这对临近空间大气探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60km~100km高度范围内的临近空间大气探测资料匮乏,缺少有效探测手段。
就目前世界各国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来看,太阳能无人机和高空飞艇是未来低动态(飞行马赫数小于1)临近空间(20-100km)飞行器的主要研究方向。它们具有滞空时间长、载荷能力大、飞行高度高、生存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携带可见光、红外、多光谱和超光谱、雷达等信息获取载荷,各种电子对抗设备以及通信和其它能源中继设备,可作为区域信息获取手段,用于提升战场感知能力,也可以进行电磁压制、电磁打击、野战应急通信中继及能源中继服务。
然而,现有的飞行器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第一,临近空间飞艇的囊体结构复杂,导致其设计及制作成本较高;
第二,飞行器在临近空间中飞行,但热控效果差,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热量容易损耗飞行器;
第三飞行需借助大气,不能主动飞行,而空间高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大气密度急剧下降,影响了飞行器的动力,由此造成飞行器达不到某些实验所需的空间高度,因此无法开展如探测大气密度等科学实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以解决现有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以解决现有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易被烧毁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以解决现有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无法达到实验高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在轨道高度80千米~200千米的临近空间持续飞行,所述临近空间的大气环境为稀薄大气,包括:
舱体,被配置为容置卫星平台和动力系统;
热控外壳,被配置为包裹所述舱体,以将所述舱体内的温度维持在阈值温度以下;
天线,被布置在所述热控外壳上;
太阳翼,被布置在所述舱体的体侧,以带动所述舱体在稀薄大气环境下维持上升力。
可选的,在所述的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中,所述舱体为正方体或长方体,并被隔板分为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所述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的飞行方向为第二舱室的尾部至第一舱室的头部;
所述第一舱室容置所述卫星平台;
所述第二舱室容置所述动力系统。
可选的,在所述的临近空间持续飞行皮纳卫星中,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推进器储箱和姿轨控解耦推力器;
所述推进器储箱位于所述第二舱室内;
所述姿轨控解耦推力器连接所述推进器储箱,并嵌于所述第二舱室尾部的热控外壳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18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