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Omp19和VirB8蛋白的布鲁氏菌病双组分疫苗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08967.8 | 申请日: | 202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3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陈薇;殷瑛;徐俊杰;宰晓东;杨巧玲;郭凤羽;李汭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9/10 | 分类号: | A61K39/10;A61K39/39;A61P3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众天律师事务所 11478 | 代理人: | 李新军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omp19 virb8 蛋白 布鲁氏菌 组分 疫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布鲁氏菌病的双组分疫苗,所述疫苗包括布鲁氏菌Omp19蛋白和布鲁氏菌VirB8蛋白,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双组分疫苗配以Al(OH)subgt;3/subgt;和CpG的双佐剂。由于本发明提供的疫苗双组分皆为基因工程制备的亚组分,因此在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且该亚组分疫苗配以双佐剂配方在对抗布鲁氏菌A19株攻击时能够获得与减毒活疫苗104M基本相同的保护效果,在人布鲁氏菌病疫苗应用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疫苗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组分疫苗,属于药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呈球状或球杆状、兼性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及荚膜,最适生长环境为37℃、pH 6.6~7.4。布鲁氏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被污染的泥土、水以及病死动物体内可存活4个多月,但对紫外线、高温以及消毒剂较为敏感,70℃处理5min便可杀死该菌。目前根据布鲁氏菌的宿主及抗原差异将其分为9个种型,分别为:牛种(B.abortus)、羊种(B.melitensis)、猪种(B.suis)、犬种(B.canis)、绵羊种(B.ovis)、沙林鼠种(B.neotomae)、野田鼠种(B.microti)、鳍种(B.pinnipediae)和鲸种(B.cetaceae),其中,感染人的主要为牛、羊、猪和犬种,牛种与羊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流行菌株。
布鲁氏菌可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引起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国家乙类传染病。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或血液,或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制品,例如牛奶、奶酪等感染。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此外还伴随着神经、循环、生殖、免疫系统损伤。布鲁氏菌病引起的慢性感染症状,往往难以根治,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人布鲁氏菌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生素的联用,但布鲁氏菌的胞内寄生机制降低了抗生素的功效,通常服药周期较长,给患者带来严重负担。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疫苗。布鲁氏菌动物疫苗的研制经历了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新型疫苗3个阶段。
灭活疫苗是传统的疫苗类型之一。牛种45/20疫苗和羊种H38疫苗是两种最主要的动物用布鲁氏菌灭活疫苗。45/20疫苗株是由从牛体内分离得到的牛种布鲁氏菌45经豚鼠传代20次后获得的弱毒株,热灭活的45/20株与佐剂联合用于免疫,但是该疫苗不稳定,容易变异,并且注射部位会出现局部炎症。羊种H38疫苗是通过将灭活的强毒株H38与Mayline(一种石蜡油)和RlaceA(一种甘露醇单油酸酯)混合制成的乳化剂疫苗。尽管该疫苗可以刺激山羊产生抗体,但疫苗对宿主的保护作用较弱,并在接种疫苗后引起局部化脓。布鲁氏菌灭活疫苗虽然具有容易制备、易于保存的优点,但是存在接种量大、稳定性不好、保护作用弱、易产生副反应等不足,不是目前主流的布鲁氏菌疫苗形式。
减毒活疫苗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用布鲁氏菌疫苗类型。目前上市的兽用布鲁氏菌疫苗主要是减毒活疫苗,包括牛种的S19、RB51,羊种的Rev.1、M5,及猪种的S2等。人用疫苗方面,目前国际上除俄罗斯曾经使用的19-BA和我国使用的104M外,尚无商业化的人用布鲁氏菌疫苗获批。我国使用的牛种弱毒株来源的人用疫苗104M虽然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已经在多年的使用中得到了验证,但依然存在接种方式复杂、免疫机制不明确、存在残留毒力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接种。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布鲁氏菌致病机理的深入了解,安全、高效的新型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研发将逐渐成为布鲁氏菌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并将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89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