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11472.0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5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韩久春;邱征;张功印;卫邦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陆河 疏浚 环保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该处理系统包括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排泥渠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混合池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澄清池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本发明通过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的设置,延长了尾水的排放流程,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同时尾水可以连续排放,船舶不会因为等待悬浮的泥浆等杂质自然沉淀而停工,间接提高了船舶的施工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本发明实施方便、经济且没有环境风险,达到了生态环保疏浚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陆河湖疏浚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内陆河湖疏浚治理工程中,疏浚尾水处理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环保疏浚是消除内陆河流、湖泊内源污染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城市黑臭水体及内陆河流、湖泊的污染底泥经环保疏浚、初步泥水分离后将产生大量的疏浚尾水,内源污染源由于疏浚过程中的扰动随之释放出来,导致疏浚尾水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具有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特点,如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典型工程实践中,主要通过围堰、堆场、加药促凝等方式来实现疏浚尾水的达标排放。但一方面,由于水体污染程度不尽相同,常导致出现要等待含悬物的泥浆自然沉淀时间过长而停工的问题;另一方面,受环保政策、城市周边弃土堆场地地理位置和工艺等因素的约束,如何快速降低尾水中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尾水高效、低成本处理后达标排放更是当前疏浚工程的一个难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包括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所述排泥渠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所述混合池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所述澄清池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
优选的,所述排泥渠尾端与混合池池壁连接,排泥渠流出的尾水由设置在混合池的混合池进水口流入混合池;所述混合池与澄清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槽;所述澄清池出口方向设有第二溢流槽。
优选的,所述排泥渠为一条设置有至少一道隔埂的渠道,所述隔埂固定在渠底并垂直于渠底面向上延伸,延伸高度至少与排泥渠高度平齐,所述隔埂沿渠道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泥渠侧壁相连,另一端距排泥渠另一侧壁留有间隙,相邻两道隔埂与排泥渠侧壁的连接方向相反,将排泥渠分隔出S型过流通道。
优选的,所述混合池内部垂直于混合池进水流向设置有一块与混合池底部垂直的隔板,所述隔板两端与混合池池壁滑动连接,下部与混合池底部留有通道,所述通道大小由所述隔板在混合池池壁竖直方向上的滑动调节,所述隔板将混合池池体分为进水室和出水室。
优选的,所述澄清池内部设置有落泥板,所述落泥板倾斜于澄清池底部,所述落泥板至少一块面向澄清池进水口。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泥渠相邻两道隔埂间的距离沿尾水过流方向依次增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隔板在进水室侧安装有与隔板垂直的附属隔板,所述附属隔板用于改变水流方向,包括两块在竖直方向上平行设置的上附属隔板和下附属隔板;所述上附属隔板和下附属隔板在长度方向与所述隔板相同且上附属隔板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孔,所述上附属隔板在宽度方向小于所述下附属隔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通孔在上附属隔板上的设置形式包括圆形、矩形或任意可以使水流通过的有序或无序排列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混合池进水口处设置有絮凝剂投放装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泥渠按照混合池和澄清池外侧壁形状适应性设置,排泥渠与混合池和澄清池U型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方法,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14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