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811553.0 申请日: 2020-08-13
公开(公告)号: CN111870589A 公开(公告)日: 2020-11-03
发明(设计)人: 杜虹瑶;王华;陶娟;朱锦涛;张连斌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中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A61K9/70 分类号: A61K9/70;A61K47/34;A61K47/36;A61K35/28;A61P17/06;A61M37/00
代理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代理人: 许恒恒;李智
地址: 430074 湖北***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可溶性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片状基底和形成于该片状基底上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内包埋有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所述方法包括:将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细胞培养基中,经过滤移除该人间充质干细胞后取得上清液,除菌处理后,得到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溶液;将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溶液与可溶性聚合物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该混合溶液注入微针模具中,通过真空处理使混合溶液填满整个微针模具,干燥后剥离该微针模具,得到可溶性微针贴片。本发明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安全、高效,使用方便,且生产工艺简单,可常温保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针(Microneedles,MNs)是一种呈针状的微米级精细阵列结构,微针既可以辅助药物透过角质层进入皮肤,其长度又不足以触及皮下痛觉神经,具有无损伤、无痛感等优势。常见的微针材料主要包括硅、金属以及聚合物材料。其中,无机材料由于生物相容性差、脆性高、易折断于皮肤中而易产生安全性问题。而可溶性聚合物材料能够在皮肤内完全溶解或降解,使用简便,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微针的制备。

银屑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症状是皮肤出现红斑且覆盖银白色鳞屑,该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间充质干细胞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也开始有个案报道,并且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T细胞与B细胞的增殖以实现调控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临床效果,而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不似临床中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单分子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多分子参与、多途径调控及其旁分泌作用实现其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也是与机体炎症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目前大部分的文献报道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备不依赖于细胞直接接触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特点,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还是通过可溶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实现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含有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并介导免疫抑制的多种活性细胞因子,能够从根本上清除银屑病皮损中的异常细胞,诱导正常细胞再生更新,形成健康组织,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因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且不存在胚胎干细胞所面临的伦理学问题,这使其在再生医学方面的应用具备了其他干细胞所没有的优势。外部创伤造成的神经损伤、银屑病等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也因此将有更为现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但目前,由于含有活体细胞的制剂储存困难,在实际应用上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将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包埋于微针中,安全、高效,使用方便,且生产工艺简单,由此解决对于将干细胞应用于银屑病治疗中含有活体细胞的制剂储存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片状基底和形成于该片状基底上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其中,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是通过将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溶液与可溶性聚合物溶液进行混合后干燥以使得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内包埋有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所述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提取物溶液是通过将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于液态的细胞培养基中,经过滤移除人间充质干细胞后取所述细胞培养基的上清液得到。

优选地,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是由至少两个针体构成的微针阵列,所述针体为从针体底面至针尖尖端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的实心立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针体为圆锥体形或正棱锥体形,从所述针体底面距针尖尖端的距离为50~2000μm,所述针体的底面外接圆或底面圆的直径为50~500μm。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针体的针尖中心间距为100~1000μm。

优选地,所述可溶性聚合物微针所采用的聚合物为具有极性官能团的亲水性聚合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1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