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14755.0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45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曹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8 | 分类号: | A61K36/8988;A61P7/10;A61K35/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睿智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5 | 代理人: | 邓大为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 组合 制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主要由以下重量分数的组分制成:西洋参5~10份、生水蛭3~8份、制何首乌5~10份、丹参3~8份、三七2~5份、瓜蒌3~8份、天麻3~6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及中药制剂由多种原料药配伍,方药配伍立论完善严谨,各药配伍后可起到协同的作用,有效的作用于机体,针对各个环节综合调节机体机能,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在实现有效稳定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降脂、抗炎、消退斑块,从根本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亦能长期服用,扶正固本,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大、中动脉管壁出现增厚、变硬,最后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和管腔缩小等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以及增生性病变的统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由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超重与肥胖、缺乏运动、膳食结构不合理、空气污染等疾病和危险因素交叉作用于血管壁,最终导致血管壁慢性炎症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脂质的积累、病变斑块的形成和动脉腔隙变窄,这些因素导致动脉供应的组织器官缺血或坏死。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死率持续上升,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且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西医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以抗凝血和调节血脂为主,抗凝血常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能抗血小板劲附和凝集,以防治血栓形成,降脂常用他汀类等药物,这些药物虽然能一定程度减缓疾病的进程,但存在用药周期长,作用单一,不良反应多等问题。
我国是中医药的宝库,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虽无“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病因病机、证候及变证以及发病部位,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痰浊”、“瘀血”“眩晕”、“头痛”、“中风”、“胸痛”、“胸痹”、“真心痛”“脉痹”等门类中。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的精髓,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全面调节机能,多靶点、多方面进行干预以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服用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现有的治疗动脉硬化的中药制剂存在着基础研究工作薄弱,配方盲目,原料配方较多,制备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困难,服用不方便,疗效不确切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查阅大量文献,发明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各种内外病因以致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运行失调,气血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浊,瘀血相互影响,可发展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损伤脉络形体,痰瘀结滞难解于脉络,不能及时运化、转输于体外,则日久蕴结腐化,化而成毒,毒损脉络,形成斑块,发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正虚为本,痰瘀毒为标,两者相互影响,痹阻脉络,败坏形体,腐蚀筋骨,以致疾病缠绵难愈,形成恶性循环,此为本虚标实之证。基于上述理论,发明人研究出了化痰祛瘀通络以治标、调养气血以治本的治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化痰祛瘀通络以治标、调养气血以治本的治法,提供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中药制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采用上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西洋参5~10份、生水蛭3~8份、制何首乌5~10份、丹参3~8份、三七2~5份、瓜蒌3~8份、天麻3~6份。
优选地,所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西洋参7份、生水蛭5份、制何首乌7份、丹参5份、三七3份、瓜蒌5份、天麻4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未经河南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47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GPPS定向单点突变蛋白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动物发情确定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