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设计钻井液流变参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16907.0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7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路保平;何青水;鲍洪志;林永学;侯绪田;张洪宝;张华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8 | 分类号: | G06F30/28;E21B21/0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于菲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设计 钻井 流变 参数 方法 | ||
1.一种用于设计钻井液流变参数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基于针对目标井段的钻井液流变状态,计算不同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以及多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
步骤二、根据所述初始流变参数和所述多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对不同流变模式进行线性化解,基于此,优选最佳流变模式;
步骤三、根据最佳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和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分别计算表征对井壁冲蚀能力的井壁冲蚀系数、表征钻井液携岩能力的岩屑输送比、以及表征环空循环压耗对钻井液密度影响程度的环空动压系数;
步骤四、根据所述井壁冲蚀系数、所述岩屑输送比和所述环空动压系数,利用预设的环空状态表征参数安全范围,对当前环空的安全状态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当前目标井段的流变参数设计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当前环空为安全状态时,将所述最佳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作为当前目标井段的流变参数设计结果;
在当前环空为不安全状态时,在调整钻井液排量和/或钻井液体系配方后,返回所述步骤一,直到环空满足安全状态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井段对应的地层岩性,筛选满足所述地层岩性的所述环空状态表征参数安全范围,记为目标安全范围;
将所述井壁冲蚀系数、所述岩屑输送比和所述环空动压系数分别与所述目标安全范围中不同表征参数对应的安全评价范围进行对比,在每类表征参数均达到相应安全评价范围时,确定当前环空为安全状态,否则为不安全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一中,包括:
基于初始的钻井液体系,利用六速旋转黏度计测量钻井液在不同黏度计转速下的转角,基于此,计算所述不同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以及
根据所述不同转速下的转角,得到所述多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二中,包括:
基于宾汉模式、幂律模式和卡森模式的剪切速率与应力关系特征,由所述多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得到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的多组剪切速率与应力数据;
根据所述不同流动模式下的多组剪切速率与应力数据、以及所述不同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利用预设的线性化解式,对不同流变模式进行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处理,得到每种流变模式的相关系数;
将最高相关系数对应的流变模式作为所述最佳流变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下表达式计算每种流变模式的相关系数:
其中,R表示当前流动模式的相关系数,t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的剪切速率与应力数据组的组别序号,T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的剪切速率与应力数据组的总组数,γt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的剪切速率,τt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的剪切应力,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所有剪切应力数据的平均值,表示当前流动模式下所有剪切速率数据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中,
获取所述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其中,所述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包括钻井液密度、钻柱外径、钻具长度、井眼直径、钻井液排量、岩屑当量直径、岩屑密度、目标井段的深度和目标井段的地层岩性;
先根据所述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和所述最佳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计算表征井壁稳定状态特征的临界井径,而后根据临界井径,结合所述井眼直径,计算所述井壁冲蚀系数;
先根据所述钻井液设计相关参数和所述最佳流变模式下的初始流变参数,计算岩屑滑落速度和钻井液环空返速,基于此,计算所述岩屑输送比;
先根据所述最佳流变模式下的雷诺数,确定当前环空内钻井液流体的流态,从而计算符合当前流态的环空压力损耗、以及环空内流动条件下的钻井液当量密度,基于此,结合所述钻井液密度,得到所述环空动压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690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