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3977.9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0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黄丽辉;赵永杰;胡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为(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王月春;刘国伟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新一代 信息技术 家庭 智能家居 操控 方法 | ||
1.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住户预先在门锁上安装指纹识别器以及在门头上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进门前将采集指纹的手指按向指纹识别器进行指纹识别登录,接着再通过人脸识别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采集,确认住户的身份;
步骤二、室内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明火传感器对室内温度、湿度、烟雾浓度以及明火情况进行实时感应;
步骤三、住户预先在室内客厅隐蔽处安装针眼摄像头,且将摄像头对准开户门方向,且实时对客厅画面进行拍摄监控;
步骤四、住户的指纹信息以及人脸采集信息、室内温度数据、湿度数据、烟雾浓度以及明火情况、监控图像信息由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后传送至中央处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二中,温度传感器的测温范围介于-54℃-120℃之间,在10℃--85℃情况下,精度误差范围为±0.5℃,且适应电压范围介于3V-5.5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二中,温度传感器主要分布区域为卧室、客厅和厨房,且温度传感器数量至少为三个,湿度传感器主要分布区域为厨房和卫生间,且湿度传感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烟雾传感器和明火传感器主要分布区域为厨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三中,针眼摄像头采用无线微型针孔WIFI摄像头,且针眼摄像头的体积小于三立方厘米,且针眼摄像头内部包括录音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四中,中央服务器的处理芯片为基于ARM核心的微控制器,且包括内FLASH、片内RAM,调试方式为JATG和SWD两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五、中央处理器对采集信息进行信号分析和信号处理,并把处理完的信息输入存储模块进行存储,同时根据信息结果分别向控制模块、蓝牙无线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报警模块发送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六、根据住户需求指令,则控制模块通过家电模块控制室内智能家电,控制模块通过灯光模块控制室内灯光开启和开关,同时再由蓝牙无线模块通过上位机与智能设备进行蓝牙连接,液晶显示模块对画面图像和数据信息进行显示,当室内温度、湿度、烟雾浓度以及发生明火时,则报警模块分别通过声音警报器和灯光警报器对住户进行“声光”警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六中,声音警报器采用蜂鸣器,分贝范围介于70-85dB,灯光警报器采用三色报警灯,且三色报警灯的颜色分别为“红”、“黄”和“绿”,分别代表“警报”、“待机”和“良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七、住户登录app,则室内全部数据图像信息由上位机与控制终端通过WiFi和蜂窝数据网连接,通过控制终端进行实时查看室内情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家庭智能家居操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七中,控制终端为智能移动设备、计算机以及平板电脑中的一种,且智能移动设备的兼容系统为安卓系统和IOS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为(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为(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397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光开关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石墨烯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