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倏逝波的无损准确可重复捕获微球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824706.5 申请日: 2020-08-17
公开(公告)号: CN111986830B 公开(公告)日: 2022-12-20
发明(设计)人: 陈杏藩;苏晶晶;李楠;胡慧珠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
主分类号: G21K1/00 分类号: G21K1/00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代理人: 林超
地址: 310058 浙江***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倏逝波 无损 准确 重复 捕获 方法 装置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倏逝波的无损准确可重复捕获微球的方法和装置。激光向薄基板底面照射,激光生成倏逝波作用于薄基板底面吸光产生热膨胀,对微球向上作用力,克服粘附力脱离薄基板上升,进入光阱捕获区域,实现微球在光阱捕获区域被捕获而稳定悬浮;结束后关闭光阱捕获区域的捕获,微球在重力作用下竖直落回到薄基板表面;重复步骤进行可重复光悬浮。本发明能准确控制目标微球脱离基板进入光阱捕获区域的运动状态,实现无损、可重复的光悬浮,提高光捕获微球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工程和微粒悬浮领域的一种微粒捕获系统和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倏逝波的无损准确可重复捕获微球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常用的微粒初始捕获方案有振动脱附法和喷雾悬浮法。这两种方案均采用了压电振动装置。前者通过压电陶瓷高频振动使干粉状的微粒脱离基板表面,后者则将微粒的悬浮液雾化,使得包裹着微粒的小液滴飘散在自由空间中。这两种方案都是对微粒样品进行随机捕获,需要向光阱区域喷洒过量的微球以保证较高的捕获效率。这些简单的起抛方案光悬浮捕获效率极低,造成大量微球浪费。一旦外界条件扰动导致被捕获的微球从光阱中脱离,便很难对目标微球进行重复捕获,影响光悬浮技术的实用化。目前有专利,专利号CN201710087697.4基于脉冲激光的精确控制微球进行光悬浮的方法及装置。专利提出利用脉冲激光使目标微球脱离基板表面到达光阱捕获区域。但是由于脉冲光能量高,脉冲宽度短,照射基板过程中目标微球也同样吸收极高的热量,导致目标微球的结构极易被破坏。因此光悬浮测量领域急需可重复、高精度、无损坏捕获目标微球的方法。

微球与物体表面存在粘附力,包括范德华力、毛细力和静电力等。当微球直径较大时,表面黏附力可忽略不计,为其当微球直径小于100微米时,其黏附力大小受环境湿度、基片表面形貌、微球和基片材料和几何特性等因素影响,为自身重力等4个数量级以上。为使微球脱离基面,必须产生巨大的加速度克服粘附力,使微球脱离基面进入光阱捕获区域。

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而远场下黑体具有最大的热辐射效率。但当物体之间的间距远小于热辐射波波长时,会发生倏逝波光子的近场隧穿效应,由于倏逝波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此时理论上可以突破普朗克黑体辐射极限,获得极高的近场能量传递效率。近场热辐射的辐射热通量比远场辐射热通量大5~6个数量级,且与间距的6次方成反比。

一般而言,热辐射体间的热辐射传递一般包括两种传递模式。一种是传播波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离开发射体的表面,向周围自由传播。另一种是倏逝波模式,这种模式不会向周围自由空间辐射,而是随着距离发射体表面的增大,能力以指数的速度最终衰减为零。传播波对热辐射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它的最大值就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推出的斯特潘玻尔兹曼定律决定的,而倏逝波由于不向外传播,所以不会从发射体带走能量,而当热辐射物体间的间隙小到能够产生光子隧道效应时,倏逝波对热传递到贡献便会开始起主导作用,而使得热传递到能量突破斯特潘玻尔兹曼定律,这便是所谓的近场热传递效应。

对于近场的热传递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cravalhohe等和Olivei首次提出当热传递等距离小于热辐射等峰值波长(即由韦恩定律给出的峰值波长,只与辐射体的温度有关)时,热传递将会由于倏逝波的耦合而出现明显的增强,这就是所谓的热辐射的近场效应。随后,Polder和Van Hove首次考虑了包括所有倏逝波的近场效应,他们发现两个平行表面间的距离小于热辐射的峰值波长逝,热流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加。2008年,MIT的lu hu等人首次在实验上测量了两个平行平板玻璃间的近场热传递,证实了近场热传递可以超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表面近场效应不仅仅发生在导体间,在介质间的近场效应也得到了实验验证。

现有技术中,准确控制目标微球进入光阱捕获区域,实现单个或多个目标微球无损和重复捕获一直是光悬浮测量领域的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倏逝波的无损准确可重复捕获微球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未经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47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