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7741.2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7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奇友;赵建华;张荣飞;王连生;许红;叶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G31/0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李红媛 |
地址: | 313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技术 池塘 治理 系统 | ||
1.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包括通过生态渠道连通养殖池塘的生物絮团放养池、与生物絮团放养池连通的生物净化池,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与所述生物净化池连通处设置有过滤坝;经过净化循环的尾水可以达标排放或循环进入养殖池塘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的池体为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池体时,多个池体串联或并联;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添加有机碳源如糖蜜、葡萄糖、淀粉或米糠;控制生物絮团培养池中碳氮比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采用增氧机增氧,增氧方式为微孔增氧或叶轮增氧,当采用微孔增氧时,每3~5亩放置1.5千瓦罗茨风机1台;当采用叶轮增氧时,每3~5亩放置3千瓦增氧机一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放养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鲢鱼、鳙鱼、黄尾密鲴、沙塘鳢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放养鳙鱼和鲢鱼;每亩放养20尾~30尾鳙鱼,100尾~150尾鲢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的占地面积为生物絮团池塘尾水治理系统总面积的30%~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的占地面积为生物絮团池塘尾水治理系统总面积的5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池中悬挂有碳素纤维生态草;悬挂密度为1000~6000根/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坝的结构为空心砖,填充物为火山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师范学院,未经湖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774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