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9997.7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5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干飞;李美霖;郑刚;张毅;毕靖;王超林;曹腾;孟宝华;杨军;叶晓明;阴可;左泳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佳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并列且竖直设置的抗滑桩(1),所述抗滑桩(1)的下端嵌固在边坡坡底稳定基岩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之间均设有呈拱形的拱形结构(2),所述拱形结构(2)的外弧面朝向边坡的临空侧,所述拱形结构(2)的两个拱足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拱形结构(2)的外弧面之间均固定设有拱间卸荷平台(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结构(2)的上下部的轴线以及外径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结构(2)的下部的外径小于其上部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1)包括抗滑桩体(4),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与所述抗滑桩体(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1)包括后排桩(5)和前排桩(6),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与所述后排桩(5)朝向边坡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排桩(6)设在所述后排桩(5)远离所述边坡的一侧,所述前排桩(6)与所述后排桩(5)间隔设置,所述后排桩(5)的顶部与所述前排桩(6)的顶部之间固定设有支撑横梁(7)。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1)包括后排直桩(8)、前排直桩(9)以及前排斜桩(10),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与后排直桩(8)朝向边坡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排直桩(9)和所述前排斜桩(10)均设在所述后排直桩(8)远离所述边坡的一侧,所述前排直桩(9)的顶部高度低于所述后排直桩(8)的高度,所述前排直桩(9)的顶端与所述前排斜桩(10)的低端一体化固定连接,所述前排斜桩(10)的顶端向所述后排直桩(8)的顶端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前排斜桩(10)的顶端与所述后排直桩(8)的顶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桩(1)包括桁架后排桩(11)和桁架前排桩(12),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与所述桁架后排桩(11)朝向所述边坡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桁架前排桩(12)设在所述桁架后排桩(11)远离所述边坡的一侧,所述桁架后排桩(11)和所述桁架前排桩(12)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桁架后排桩(11)和所述桁架前排桩(12)的支撑桁架(1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间卸荷平台(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拱间卸荷平台(3)与所述边坡坡底稳定基岩上表面间隔设置。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桩拱联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抗滑桩(1):确定抗滑桩(1)的位置,通过静压或钻孔插入或钻孔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在指定位置施工施工抗滑桩(1);
步骤二,设置拱形结构(2):在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之间设置拱形结构(2),并且将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固定连接;
步骤三,设置拱间平台: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拱形结构(2)之间浇筑拱间卸荷平台(3),使得所述拱间卸荷平台(3)与相邻两个所述拱形结构(2)的外弧面固定连接;
步骤四,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直至所有的抗滑桩(1)、拱形结构(2)以及拱间平台均安装完毕;
步骤五,墙后填土,在边坡和拱形结构(2)之间填入填土,完成施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桩拱联合支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在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之间设置拱形结构(2)的方法包括:通过浇筑的方式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抗滑桩(1)之间设置拱形结构(2);或将浇筑好的拱形结构(2)吊装至两个相邻的所述抗滑桩(1)之间,然后通过刚性连接件将所述拱形结构(2)的拱足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抗滑桩(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999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