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跨编程语言微服务集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0187.3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5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王羽;陆辰;葛唯益;姜晓夏;荀智德;王振宇;刘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8/20 | 分类号: | G06F8/20;G06F8/41;G06N3/04;G06N3/08;G06N20/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于瀚文;胡建华 |
地址: | 21000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自然语言 编程 语言 微服 集成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跨编程语言微服务集成系统,在确保系统稳定性的条件下,降低服务间的耦合性,实现对业务服务的快速集成与高效管理能力,通过一套包括服务注册、注销、调用软件以及问题语义描述框架软件的服务集成框架,对系统内的各类服务统一管理。本发明具备问题语义理解与业务服务集成的能力,为了对系统内各类服务的集成管理,支撑各项功能引擎的封装和集成,包括业务服务的注册、封装、调用框架、问题语义描述的能力。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高效接入到应用系统中时,只需要应用系统额外实现注册、注销以及问题语义描述接口,即可快速集成并实现基于语义理解的业务集成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跨编程语言微服务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面对用户量急速增长和日益频繁的需求改动,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已经难以支撑现有的业务体系,于是分布式应用架构的出现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微服务作为一种颗粒度更小的分布式架构,其思想是通过将一个系统按某种规则划分为多个功能单一的小型服务,这些服务运行在彼此的进程中,服务之间采用轻量级通信协议通信,从而实现系统功能。
针对组件化、模块化的单体应用,如何将大量松耦合的应用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及监控,如何保证服务间的相互调用以及分布式事务处理的一致性,如何实现服务发现注册和配置管理,都是微服务架构或者说是分布式架构统一面临的问题。
Spring Boot是由Pivotal团队提供的全新框架,其设计目的是用来简化新Spring应用的初始搭建以及开发过程。其是Spring社区发布的一个开源项目,旨在帮助开发者快速并且更简单的构建项目。大多数SpringBoot项目只需要很少的配置文件。该框架使用了特定的方式来进行配置,从而使开发人员不再需要定义样板化的配置。Spring Cloud基于Spring Boot,为我们提供了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服务注册、代理服务等我们在做分布式开发常用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该架构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目前大量的系统中是通过C++开发的已有代码以及大量人工智能相关算法则大多通过Python语言开发,与Spring Cloud框架难以集成,并且无法解决通过自然语言调用服务的具体业务功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不同的编程语言之间的交互困难以及无法通过自然语言调用应用服务的难题。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跨编程语言微服务集成系统,通过多语言服务注册发现、负载均衡、自然语言语义描述映射等模块进行事先,其中多语言服务注册发现模块能够对C++、JAVA、Python等语言编写的服务进行集成。本集成框架通过JAVA语言开发,各服务通过REST请求向业务集成框架发送服务的注册信息,其中包含服务的服务名称、服务地址、服务参数、服务语义描述等关键信息;发送服务的注销信息,在服务不在线时进行注销;发送服务的心跳信息,其中包含服务的运行状态以及调度情况等。本发明系统具体包括服务提供方模块、服务请求方模块以及业务集成框架模块;本发明系统能够将不同的编写语言如C++、Python以及JAVA编写的服务集成起来,能够统一进行管理控制以及语义驱动调用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的跨编程语言微服务集成系统,包括服务提供方模块、服务请求方模块以及业务集成框架模块;
其中,所述服务提供方模块用于提供业务服务功能,业务服务功能包括:按照业务需求完成服务,并将服务的名称、服务地址、参数名称及取值范围、服务的语义描述信息发送给业务集成框架模块;
举例:海量的文本分析业务中,针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是文本分析中重要的功能模块,文本阅读理解由于需要消耗资源较大,往往需要运行多个服务实例来满足业务需求。文本阅读理解的每个实例向业务集成框架发送信息如下:
服务名称:文本阅读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01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