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0828.5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5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廖如超;李国强;周华敏;周强辅;刘高;缪钟灵;翟瑞聪;郭启迪;陈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机巡作业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郭帅 |
地址: | 5106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导线 抗拉强度 损失 输电 线路 计算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复合导线的拉力信息和属性信息,根据所述拉力信息和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复合导线的初始抗拉强度;
确定所述复合导线在各个运行时间内的运行温度,根据所述运行温度和所述初始抗拉强度预测温度变化后的导线抗拉强度损失,并确定所述导线抗拉强度损失对应的导线运行温度和导线运行时间;
通过所述导线抗拉强度损失、所述导线运行温度和所述导线运行时间计算所述复合导线的蠕变,包括:
根据抗拉强度经验损失公式,计算出钢芯铝导线在温度变化后的导线抗拉强度损失,公式如下:
其中,RSAl是铝合金剩余强度在初始抗拉强度中的百分比,RSCOM是复合导线剩余强度在初始抗拉强度中的百分比,T是导线运行温度,t是导线运行时间,STRAl、STRSt、STRT分别为铝合金初始抗拉强度、钢芯初始抗拉强度以及复合导线的整体初始抗拉强度;
根据所述导线抗拉强度损失、所述导线运行温度和所述导线运行时间,并利用钢芯铝绞线的蠕变计算公式计算不同温度下所述复合导线的蠕变;
对于全铝导线(AAC)而言,环境温度下的蠕变计算公式为:
ε=Kσ1.3t0.16
其中,ε是初始的导线蠕变,K是常数,σ是导线应力,t是导线的运行小时数;
对于钢芯铝绞线(ACSR)而言,环境温度下的蠕变计算公式为:
ε=2.4(RS%)1.3t0.16
其中,ε为复合导线的蠕变,RS%为复合导线的导线抗拉强度损失,t为复合导线的导线运行时间;
对于全铝导线(AAC)而言,高温下的蠕变计算公式为:
ε=MT1.4σ1.3t0.16
其中,T为导线运行温度,M是常数;
对于钢芯铝绞线(ACSR)而言,高温下的蠕变计算公式为:
ε=0.24(R S%)Tt0.16
其中,ε为复合导线的蠕变,RS%为复合导线的导线抗拉强度损失,T为复合导线的导线运行温度,t为复合导线的导线运行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信息包括所述复合导线到达拉力临界点时对应的拉力值;
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复合导线的横截面积、复合的导线种类、各种类导线对应的单股直径和股数;
所述复合的导线种类包括铝合金导线和钢芯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拉力信息和属性信息确定所述复合导线的初始抗拉强度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复合导线到达拉力临界点时对应的拉力值以及所述复合导线的横截面积,计算得到所述复合导线的单股初始抗拉强度;
利用各种类导线对应的单股直径、股数以及所述单股初始抗拉强度进行计算,得到铝合金初始抗拉强度、钢芯初始抗拉强度以及所述复合导线的整体初始抗拉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复合导线在各个运行时间内的运行温度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复合导线的电流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信息,所述环境信息包括太阳辐射热量、辐射损失散热以及对流散热;
根据所述电流信息和所述太阳辐射热量、辐射损失散热以及对流散热计算所述复合导线在各个运行时间内的运行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输电线路蠕变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运行温度和所述初始抗拉强度预测温度变化后的导线抗拉强度损失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复合导线的运行温度确定各个运行时间对应的原始运行温度序列;
对所述原始温度序列进行一次累加操作,得到一次累加温度序列,并根据一次累加温度序列确定对应的导线温度预测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机巡作业中心,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机巡作业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082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