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1246.9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7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广凯;汤峰;欧阳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阳市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3/22 | 分类号: | C07C233/22;C07C231/02;C07C2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陈佳佳 |
地址: | 2123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胺 丙烯酸酯 光固化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功能型涂料树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中采用二聚脂肪酸与乙醇胺进行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端羟基的聚酰胺,再与丙烯酰氯反应,制备了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所制备的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结构中,由于含有长碳链结构,而破坏结构的规整性,为非结晶的聚酰胺;同时,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作用,赋予树脂高触变性,粘度对温度敏感等特性;本发明所涉及的工艺简单可控,原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安全环保,适合大规模量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型涂料树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固化技术是利用紫外光使光引发剂剂分解,而引发具有活性官能团聚合,而交联固化的涂层固化技术。相比于热固化,光固化具备固化速率快、能耗低、无溶剂挥发、环境友好的优势。
光聚合目前90%以上是光自由基聚合,光自由基聚合体系的成分之一是单体/树脂。单体/树脂主要是(甲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品种齐全,种类繁多,能满足各种不同应用的要求。产品包括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化聚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各类单体等。
光聚合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领域涉及从高科技的微电子产品、三维成型到通用涂料、油墨等方面。其应用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装用地板、墙纸等各种建材商品,汽车涂料及零部件的生产,塑料的表面修饰与图装,复杂模具的快速制备,玻璃/金属/塑料/陶瓷/木材等的粘接,计算机芯片制作,电路板的制造,印刷板材,印刷油墨,喷墨油墨,通讯器材的制备与保护,生物材料,军事产品等。
光固化喷涂涂料要求涂料粘度低,附着基材后具有良好的流平性和防流挂性能。通常的喷涂的光固化涂料中会加入适当的溶剂,喷涂过程中溶剂挥发,涂料粘度略有增加,当其附着于基材时有一定的粘度、防流挂。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日益严格,涂料中有机挥发组分的挥发不利于环境保护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采用二聚脂肪酸与乙醇胺反应制备了含羟基的聚酰胺多元醇,并利用醇与丙烯酸氯的反应制备了含有光固化活性的聚酰胺丙烯酸酯树脂;所涉及原料在市面上易于获得,成本合理,适合大规模量产。
其反应过程如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化学结构式如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聚酰胺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二聚脂肪酸加热至一定温度后,通N2,搅拌,加入二甲苯,再滴加乙醇胺,在一定时间内滴加完毕,得到混合液,再次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冷凝回流反应;
(2)冷凝回流反应后,架设分水器,进一步升温170℃-18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N2,并抽真空脱水和二甲苯,继续加热,恒温140℃-160℃继续反应,当分馏口温度计温度低于90℃,停止加热;当混合液降温至100℃时,停止抽真空,并趁热出料,得到聚酰胺多元醇;
(3)称取制备的聚酰胺多元醇,加入氯仿后置于冰水浴中,磁力搅拌,再加入三乙胺,然后滴加丙烯酰氯/氯仿溶液(1:1,w/w),控制滴加速率在一定时间内滴加完毕;滴加完毕后撤去冰水浴,转移至室温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经过滤、去离子水洗涤、旋蒸后,制备获得聚酰胺丙烯酸酯树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加热至一定温度为100℃;所述在一定时间内滴加完毕的时间为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阳市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丹阳市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12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